
《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司马贞 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遂用“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 唐 柳宗元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开元 中,举 汝州 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礼部侍郎 韦陟 异而目之,一举上第。” 元 余阙 《李克复总管赴赣州诗序》:“ 元统 初,余忝论荐,计偕如京师。” 清 方苞 《杨千木墓志铭》:“余以 戴名世 《南山集》牵连,始识君於刑部狱中。君, 名世 友也,以计偕抵京,会狱起,即止不去。”参阅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计偕》。
“计偕”是一个源自汉代的历史词汇,其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演变,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源与早期含义
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儒林列传序》,指汉代地方官员选拔人才时,将符合条件者与负责统计的“计吏”一同送往京城太常处学习或考核。这里的“计”指计吏(负责财政统计的官员),“偕”意为同行,即士人与官吏结伴赴京。
后世引申用法
唐代以后,“计偕”逐渐代指举人赴京参加会试。例如柳宗元在《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中记载“开元中,举汝州进士,计偕百数”,即描述举人集体进京应试的场景。这种用法延续至明清,如清代方苞的文章中仍有相关表述。
制度背景
汉代实行“上计制度”,地方每年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户籍、赋税等情况,而优秀人才借此机会被推荐入京,形成“与计偕”的选拔机制。后世科举制度中,举人进京会试的流程与此类似,故沿用该词。
文献例证
总结来看,“计偕”从汉代人才推荐制度术语,演变为科举时代举人赴京应试的雅称,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
《计偕》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合作、共同出行。指伴随着进行计划、行动。
《计偕》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言”和“人”。其中,“言”部表示与语言相关,“人”部表示与人有关。
根据笔画数计算,《计偕》总共有12画。
《计偕》最早出现在《汉书·郑子产传》中,描述了郑子产与刘邦合作攻打背叛者的故事。从此以后,“计偕”逐渐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
《计偕》的繁体字为「計偕」。
在古代汉字中,《计偕》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计偕》的“偕”字不同于现代写法,书写中包含有额外的“土”部。
他们计偕合作,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共计偕行、计偕而行、计偕群公、计偕同行
协力、合作、共同努力
分离、分道扬镳、各行其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