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知体要;懂得道理。《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若听那个女孩子的那番仗义,这个女孩儿的这番识体,都叫人可感可疼。”
“识体”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是“识知体要,懂得道理”,强调对事理本质的把握和通晓人情世故的能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识”(懂得、知晓)和“体”(根本、要领)组成,字面意为“通晓事物的核心要义”,引申为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尤其在言行中体现出分寸感和得体性。例如《儿女英雄传》中提到“这个女孩儿的这番识体”,即形容人物明事理、知进退。
出处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文学作品中,如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常用来描述人物性格特质,带有褒义色彩。例如:“若听那个女孩子的那番仗义,这个女孩儿的这番识体,都叫人可感可疼。”(引用自、4)
近义词与语境
近义词包括“通情达理”“知书达礼”“明辨是非”等,多用于评价一个人在处理复杂情境时表现出的成熟与智慧。其反义词则为“不识大体”“莽撞无礼”。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识体”使用频率较低,但在书面语或特定语境中仍可表达对他人言行得体、深谙事理的赞许。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词典的解释略有差异,但核心含义一致(综合-6)。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儿女英雄传》相关章节。
《识体》是一个汉语词汇,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指人们对事物特征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它指汉字的写法和书写规范。
《识体》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言”的旁边边框形式)和身(身是九画的部首)。
《识体》的拼音是shí tǐ。
《识体》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的“识(shí)”和“体(tǐ)”两个独立字词。其中,“识”指理解和认识,“体”指事物的形态和结构。
《识体》的繁体字是“識體”。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识体》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演变和书写规范的变化,在古代存在多种写法,例如:认识事物的能力可以写作“識體”、文字和书法风格方面的规范可以写作“識體”或“識骶”等。
1. 学习是提高识体、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
2. 书法艺术是传承汉字识体的重要方面。
组词:识别、体悟、体验。
近义词:认知、了解、领悟。
反义词:迷惑、糊涂、无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