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纠责的意思、纠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纠责的解释

督察责难。《南史·王弘传》:“若常垂恩宥,则法废不行;依事纠责,则物以为苦。” 黄远庸 《枯窘可怜之政事》:“至政府之不合法定手续,议员自有正当纠责之法,不必琐碎质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纠责"一词在权威的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辞海》等)中并未作为独立词条收录。它是一个在现代汉语实践中,尤其是在法律、行政、管理等领域逐渐形成并使用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以从其构成语素和实际使用语境中推导出来:

  1. 核心语素解析:

    • 纠: 本义为"缠绕",引申为"矫正"、"督察"、"检举"、"追究"等含义。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纠"的释义包含"督察;检举"(如"纠察")和"矫正"(如"纠正")。在"纠责"中,"纠"的核心意思是追究、查究、问责。
    • 责: 本义为"索取",引申为"要求"、"分内应做的事"、"批评指摘"、"处罚"等。在"纠责"中,"责"的核心意思是责任、过失、罪责。
    • 来源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对"纠"和"责"的释义)
  2. 合成词义推断: 结合"纠"和"责"的含义,"纠责"作为一个整体,其核心意思可以理解为:

    • 追究责任: 指对发生的错误、过失、事故或不当行为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并确定和追究相关责任主体(个人或组织)应承担的责任。
    • 问责: 强调对负有职责者因其失职、失误或违法行为进行责问、追责的过程和结果。
  3. 实际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 "纠责"常用于以下场景:

    • 法律领域: 在司法审判或事故调查中,明确事故原因并确定法律责任人。例如:"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并启动纠责程序。"
    • 行政管理/公共治理: 对政府官员或公共机构履职不当、决策失误或造成不良后果的行为进行问责。例如:"建立完善的纠责机制是提升政府效能的关键。"
    • 企业管理: 在公司内部,对因管理不善、违规操作或未履行职责而导致损失或风险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例如:"公司对此次重大失误启动了内部纠责。"
    • 社会事件讨论: 在舆论中,公众或媒体要求对某一事件的责任方进行追责。例如:"公众呼吁对事件责任人进行严肃纠责。"
  4. 与近义词辨析:

    • 问责: 与"纠责"含义高度接近,常可互换使用。"问责"更侧重于"责问"的过程和制度本身。
    • 追责: 与"纠责"几乎同义,强调"追究"这一动作。
    • 究责: 意义相同,用法类似。
    • 追究责任: 是"纠责"最直接的短语表达形式。

"纠责"是一个在现代汉语实践中形成的复合词,虽未被权威词典单独立条,但其含义清晰明确:指对发生的错误、过失、事故或不当行为进行调查,并追究相关责任主体(个人或组织)应承担的责任的过程和结果。 它广泛应用于法律、行政、管理及社会舆论等领域,核心在于"追究"和"责任"的结合。

网络扩展解释

“纠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义
    “纠责”指督察并责难,强调对错误或失职行为的监督与问责。该词由“纠”(纠正、督察)和“责”(责问、要求)组合而成,常用于法律、行政或制度性语境中。

  2. 出处与例句

    • 历史文献:最早见于《南史·王弘传》:“若常垂恩宥,则法废不行;依事纠责,则物以为苦。”此处指通过纠责维护法律效力。
    • 近代应用:黄远庸在《枯窘可怜之政事》中提到“正当纠责之法”,体现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3. 用法解析

    • 语境:多用于正式场合,如法律条文、政策执行或组织管理中,强调对违规行为的追责。
    • 搭配:常与“依事”“正当”等词连用,例如“依事纠责”“正当纠责之法”。
  4. 相关词语

    • 近义词:督察、问责、责难。
    • 反义词:宽宥、赦免。
    • 扩展:“责”在古汉语中亦通“债”(zhài),但“纠责”中的“责”仅保留“责问”含义。
  5. 现代应用
    当代多用于描述制度性监督,如议会对政府的纠责权,或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问责机制,体现权力制衡与责任落实。

读音:jiū zé(注音:ㄐ一ㄡ ㄗㄜˊ)。

别人正在浏览...

按习碧蓝恻塞剗塞出项带胁黨綱低丑抵御对面襟阨摧沸波忿鬭赶急高准孤饭龟床骨卢槌海狶河梁之谊恒阳后祖虎榜京镇籍书拘絜亢毅科诨孔群空穴来风拉縴连旌敛怨柳斗鲁肃迈逸木精浓妆艳裹丕的破惑倾衿亲翁纫鍼砂砾饍宰诗瓢司会司危夙见泰山頽陶染屯泊柝境无丝有线膴膴县断响赴卸货犀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