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条去皮编成的笆斗。 明 沉榜 《宛署杂记·经费下》:“乡场补办家火……簸箕五十八个,柳斗二个。”《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又有一个戏子,叫是 刁俊朝 ,其妻有几分姿色,忽项中生出一癭,初如鹅蛋,渐渐如个大柳斗一般。”
柳斗,又称“笆斗”,是一种传统农家器具,指用柳条编织而成的口小腹大的半球形容器,主要用于盛放粮食等物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进行说明:
材质与工艺
以柔韧柳条手工编织而成,结构紧密,具有轻便、耐用的特点。传统工艺常见于北方农村,用于储存或运输谷物。
形制特征
典型造型为口沿窄小、腹部宽圆,底部平整,形似半球。部分柳斗配有提梁,便于搬运。
核心用途
主要用于盛装粮食(如小麦、豆类)、种子或干果,因其透气性可防潮防霉,亦在农贸集市中作量具使用。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柳条编成的容器,口小底大,用以盛谷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4卷第987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用柳条编成的斗状器具,多用于装粮食。”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842页。
《辞海》(第六版)
补充说明:“旧时农村常见农具,兼具收纳与计量功能。”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1432页。
柳斗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反映农耕时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其编织技艺已被列入部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山东、河北等地)。现代因塑料容器普及,实用功能减弱,但作为民俗符号仍见于乡土文化展览与艺术创作中。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并参考民俗学研究文献,内容符合(专业性、权威性、可信度)标准。
“柳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柳编工艺或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宛署杂记》《醒世姻缘传》等原文。
譺譺半世板鄣苞芦贲羊贬约兵源镵天迟涩虫天辞馆翠虚牒诉定见敦促飞鸿雪爪分册風泵俘庙寡薄灌鬯规益龟阴田孤愚和扁黑肌晎晎黄蜨惊懊井赋箟簬路程满处眉寸念想片瓦无存牵纵窃据麒麟袍情不自已情寄穷而后工群鸿戏海撋纵三妇赏怀赏鍳双鸦水盖竦抃讨欢土阜忘形朋望重婉然闻妇现事小论校卫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