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事后告祭祖庙。《左传·隐公八年》:“先配而后祖。” 杜预 注:“ 郑忽 先逆妇而后告庙,故曰‘先配而后祖’。” 宋 徐晋卿 《春秋经传类对赋》:“妇 姜 贵聘而贱逆, 郑忽 先配而后祖。”
“后祖”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和礼仪文化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后祖(hòu zǔ):指事后告祭祖庙的行为,属于古代礼仪范畴。
词源与典故
出自《左传·隐公八年》:“先配而后祖”,描述郑国公子忽(郑忽)在未按礼制告祭祖庙的情况下先行婚配,被认为违背礼仪规范。杜预注:“郑忽先逆妇而后告庙,故曰‘先配而后祖’”()。
礼仪内涵
古代婚嫁需遵循“六礼”,其中“告庙”是重要环节,即在婚姻完成后向祖庙禀告,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家族传承的重视。“后祖”即指未按顺序先婚配后告祭的行为()。
延伸用法
现代语境中,该词偶用于比喻未遵循传统程序或忽视重要步骤的情况()。
部分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后代子孙”,但根据权威文献(如《左传》及汉典、沪江等来源),此释义不准确,可能是对字面的误解。
宋·徐晋卿《春秋经传类对赋》:“妇姜贵聘而贱逆,郑忽先配而后祖。”()
建议在理解此类古语时,优先参考《春秋》《左传》等经典及权威注释,避免望文生义。
《后祖》是指祖先的祖先,也就是曾祖父辈或曾祖母辈的父辈或母辈。在家族中,后祖是祖先的上一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后祖》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后”字的部首是“口”,笔画数为3;“祖”字的部首是“礻”,笔画数为9。
《后祖》一词源自于古代汉语,其中,“后”的意思是指在时间、顺序或位置上紧随在后的;“祖”的意思是指祖先。因此,将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表示祖先的祖先。
在繁体字中,"后祖"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对于"后祖"这个词,早期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基本上仍然由两个字组成,用来指代祖先的祖先。
1. 我们应该铭记先辈和后祖的辛勤努力。
2. 这些古老的文物是我们后祖留下的宝贵遗产。
1. 后代:指祖先的子孙。
2. 曾祖父:指父亲的父亲。
3. 曾祖母:指母亲的母亲。
长辈、前辈
子孙、后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