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用书籍代替卧席。喻迷于诗书之中。《文选·班固<答宾戏>》:“徒乐枕经籍书,紆体衡门,上无所蔕,下无所根。” 吕向 注:“枕经典而卧,铺诗书而居。”
"籍书"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沉淀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簿册典籍的统称
《汉语大词典》指出"籍"本指竹简编成的文书簿册,《说文解字》载"籍,簿也",特指官府登记人口田亩的册籍。先秦文献《周礼》中"司民掌登万民之数,书于版"印证其最早用于户籍登记,后延伸为典籍总称,如《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登记行为的动词化应用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籍"作动词时与"书"构成同义复用,表示记录、登录的行政行为。《汉书·高帝纪》"萧何尽收秦丞相府图籍文书"即体现其作为档案管理的行政功能,这种用法在唐宋时期的户籍黄册制度中仍被沿用。
**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六经皆史"说,强调典籍不仅是文字记录,更是承载礼制文明的物质实体。从甲骨卜辞到青铜铭文,再到简牍帛书,不同时期的"籍书"形态深刻影响着中华文明的传播方式。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已不作为独立词条存在,其语义功能被"书籍""典籍""户籍"等分化继承,但在研究古籍文献、法制史等领域仍具专业价值。
“籍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用书籍代替卧席,比喻沉迷于诗书之中”,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含义
该词由“籍”和“书”组成:
比喻义
形容人痴迷于读书,如《文选·班固〈答宾戏〉》中“枕经籍书”的用法,吕向注释为“枕经典而卧,铺诗书而居”,强调对学问的专注与热爱。
经典出处
源自东汉班固的《答宾戏》:“徒乐枕经籍书,紆体衡门。”此处通过“枕经籍书”描绘学者以书为伴、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
文化背景
古代文人常以“书不离身”为理想状态,此词反映了对知识的尊崇和治学的执着。
“籍书”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比喻表达,多用于形容学者或读书人沉浸于典籍的状态。如需进一步了解“籍”的更多用法,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百炼刀颁首丙鉴并重伯伯朝制出结触石楚铁待兔守株擣碪达丧大望滴笃钉封文书杜挡非鄙沸溢妃子笑棼棼跟履肱股狗头狗脑冠饰官舟行会豪麄家的嘉慕匠班银赍敕拘翦戡夷课功款实帽盔儿扪涉明儁谬诞庖正蓬飘貔子迁更切齿痛心却避热力学第二定律软碧乳保三不欺桑苎经省要是凡食贫石脂水首言疏庸速便惕想徒步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