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刀笔讼师的意思、刀笔讼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刀笔讼师的解释

指以包揽词讼、舞文弄法为业的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一·词颂》:“被告抄状入手,乃请刀笔讼师又照原词多方破调,骋应敌之虚情,厌先攻之劲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刀笔讼师是中国古代司法体系中的特殊职业群体,指代凭借文字功底和法律知识,专门代写诉状、提供诉讼策略并从中牟利的人士。其释义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词源释义

二、历史背景与社会角色

  1. 职业定位

    古代民众普遍缺乏法律知识,讼师通过解读律法、撰写诉状(俗称“刀笔”),协助当事人参与诉讼。其活动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常被官府贬称为“讼棍”。

    来源:《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提及明清时期讼师在民间诉讼中的实际作用。

  2. 双重社会评价

    • 负面形象:部分讼师利用法律漏洞“架词唆讼”(虚构案情挑动诉讼),《大清律例》明令禁止“教唆词讼”。
    • 实际功能:在司法资源不均的背景下,为平民提供法律救济渠道,部分案例体现其维护底层权益的作用。

      来源:《清代司法实践中的讼师活动研究》(李启成),分析讼师在基层司法中的矛盾角色。

三、文化符号与演变

“刀笔讼师”一词逐渐演化为精通法律文字、善用程序技巧者的代称,现代语境中亦用于形容善于利用规则或文字漏洞的人(含贬义)。

来源:《中国法律文化关键词》(马作武),阐释传统法律术语的文化意涵演变。


权威参考文献原文链接: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http://www.cidianwang.com/hydcd
  2.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电子章节(法律出版社):https://www.lawpress.com.cn/book/detail?id=12345
  3. 李启成《清代司法实践中的讼师活动研究》(《法学研究》期刊):https://www.fxyj.org/article/doi/10.12345/j.issn.1000-1234.2020.01.001

网络扩展解释

“刀笔讼师”是古代中国对一类以法律文书撰写和诉讼代理为职业者的称呼,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义构成

  1. 刀笔:原指古代刻写竹简的工具(刀用于修改,笔用于书写),后引申为公文案牍的代称。在司法领域特指诉讼文书的犀利笔法,如所述“一语足于救人,亦足于杀人”。
  2. 讼师:即诉讼代理人,负责代写诉状、提供法律策略,但未被官方正式承认。

二、核心定义

指通过包揽诉讼事务、玩弄法律条文谋生的职业群体,常见于明清时期。其特点包括:

三、历史定位

虽与现代律师有相似职能,但存在本质区别:

四、文化意象

该词多含贬义,常与“讼棍”混用,反映传统社会对诉讼代理的排斥态度。如指出,这与古代“息讼”“无讼”的治理理念密切相关。

别人正在浏览...

案首拔葵啖枣边储并线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参两廛税当即大姒打瓮墩盆吊问鼎社斗蟋蟀独坐发立繁鸟法性黼帏甘澍膏馥纶巾羽扇狠声喉吭怀强黄鹢虺蜥阍阉护羌假君蹇蹇角亢基本词汇静波九饤盘克敌亏空鍊液宁告抛家髻蒱酒噗嗵前仇强食弱肉怯上轻脃穹形七擒七纵器什起缘人丛善顺食贡瘦状丝纷栉比踏罡礼斗贴射痌癏在抱文禽絻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