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千里寄鹅毛 ”。据《路史》记载, 云南 俗传,古代土官 缅氏 派遣 缅伯高 送天鹅给 唐 朝,过 沔阳湖 ,鹅飞去,坠一翎。 缅伯高 只好将一翎贡上,并说:“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后用以比喻礼物微薄而情意深重。 宋 苏轼 《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再带上些微土物,千里送鹅毛,笑纳可也。” 老舍 《女店员》第三幕第五场:“送给经理的孩子的,千里送鹅毛,这是我亲手作的呀!”
“千里送鹅毛”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礼物虽轻但情意深厚。以下为详细解析:
这一成语源自唐代故事。据记载,唐朝时期云南地方官派使者缅伯高向皇帝进贡天鹅,途经沔阳湖时天鹅飞走,仅留下一根羽毛。缅伯高将羽毛献给皇帝,并附诗:“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皇帝感其诚意,未加责罚反而奖赏了他。
比喻礼物虽微薄,却承载着深厚的情谊,常用于表达自谦或强调心意重于物质。与之相关的表述还有“礼轻情意重”“千里鹅毛”等。
宋代苏轼在《扬州以土物寄少游》中化用此典:“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清代《儿女英雄传》和老舍的《女店员》等作品中也曾使用该成语,体现其文化传承性。
近义词包括“物薄情厚”“礼轻意重”,反义词如“束帛加璧”(形容贵重礼物)。此成语通过具体故事传递中华文化中重情轻物的价值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路史》等古籍记载。
“千里送鹅毛”是一句用来形容非常细微之事也能引起重视,以及表达感激之情的成语。该成语由“千里”的距离和“鹅毛”的轻盈、细小来构成。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千(十 + 一 + 人) 9笔画
里(田 + 里) 7笔画
送(辶 + 㐅) 9笔画
鹅(仓 + 大 + 鸟) 11笔画
毛(毛) 4笔画
来源:
成语“千里送鹅毛”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文章《醉翁亭记》,该文中有“不以千里送鹅毛之报,诏後撤之寄儿女之存者”一句。
繁体:
千裡送鵝毛
古时候汉字写法:
千裡送鵝毛
例句:
他对朋友的一点小事也感激不已,真是千里送鹅毛。
组词:
千万里、千千万万、送礼、鹅毛笔
近义词:
芝麻小事、瑕不掩瑜
反义词:
杀鸡儆猴、大题小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