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针疗疾。 清 陆次云 《湖壖杂记》:“每行鍼,先以鍼鍼叶上,疗疾即愈。”
“行鍼”是中医术语,指用针法治疗疾病的过程,具体解释如下:
“行鍼”即“行针”,指在针灸治疗中,将针刺入穴位后,通过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目的,包括调节针感、补泻手法等。其中“鍼”是“针”的异体字。
清代文献《湖壖杂记·三茅观》记载:“每行针,先以针针叶上,疗疾即愈。”,说明古代医者会通过在叶片上练习行针手法,再应用于患者治疗。
现代针灸学中,“行针”仍为核心技术,但结合了电针、温针等改良方法。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自行尝试。
如需进一步了解传统针灸理论,可参考《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
《行鍼》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行”和“鍼”两个字组成。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形式、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它们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行”字的基本含义是指人行走的动作,也可表示行为、态度等。它的拆分部首是“彳”(走之意),共有6个笔画。这个字在古代简化之前的写法是“行走”两个字的组合,形状借意自人走的姿态。
例句:他行走在成长的道路上,脚步坚定而稳健。
“鍼”字表示用于刺插的细长金属物品,也指代针灸中使用的针。它的拆分部首是“金”(表示金属),共有16个笔画。这个字在繁体中的写法是「針」,形状比简体字更加复杂。
例句:他去找中医接受针灸治疗,希望通过鍼刺激穴位来舒缓疼痛。
行鍼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例如:“行鍼治疗”、“行鍼师”等。
行鍼的近义词有:针灸、刺疗、针刺。
行鍼的反义词是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