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除丧,奉死者神主入祭于宗庙,谓之“吉禘”。《春秋·闵公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于 庄公 。” 杜预 注:“三年丧毕,致新死者之主於庙,庙之远主当迁入祧,因是大祭,以审昭穆,谓之禘。”《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后六月,又吉禘於太庙而致 釐公 ,《春秋》讥之。”
“吉禘”是中国古代丧礼中的一种祭祀仪式,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指古代在三年丧期结束后,将死者神主牌位正式迁入宗庙并举行的大祭仪式。这一过程标志着丧礼的终结,后续祭祀将纳入宗庙常规流程。
历史背景与功能
相关文献记载
《汉书·五行志》提到“吉禘于太庙而致釐公”,侧面反映汉代仍延续此礼制,但《春秋》对此类逾礼行为有所批评,说明吉禘的时间与流程有严格规定。
注:该词属生僻古礼术语,现代使用极少,读音为jí dì。如需深入研究,建议结合《周礼》《仪礼》等典籍考证。
吉禘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祭祀仪式以及吉祥庆典的意思。下面将介绍吉禘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字、古时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语。
吉禘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口部首,右边是示部首。它们分别代表了口腔和手指的意象。吉禘的总笔画数为16画。
吉禘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尚书》中,是古代祭祀仪式的一种称谓。它通常是指举行祭祀庆典并祈求吉祥的仪式。
吉禘的繁体字形为「吉禘」,保留了简体字的结构,只是笔画稍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吉禘的形态稍有不同。其中「吉」字可以写作「笈」,而「禘」则写作「罔」或「倍」。这些都是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吉禘的另一种写法。
1. 他们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吉禘庆典,祈求来年的平安与吉祥。
2. 在吉禘仪式中,人们向神明献上美食和祭品,以求得保佑。
吉禘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词,如:
1. 吉祥:美好、幸福、吉利的意思。
2. 禘祭:祭祀、祈福的仪式。
3. 祭典:庆祝、纪念的活动。
吉禘的近义词包括祭祀、庆典、祭典等。
与吉禘相反的词语包括凶祀、丧典等,指的是不吉利、悲伤的祭祀或庆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