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巾的意思、吏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巾的解释

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借指官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洪遂初》:“不是青云不致身,自嗟无学久因循。七年米帐今朝算,落得儒巾博吏巾。”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吏巾”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指古代官吏佩戴的帽子,后引申为官职的象征。该词由“吏”(指低级官吏)和“巾”(头饰)组合而成,字面意义即官吏的帽饰。

二、文学出处

主要见于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诗文三·洪遂初》中的诗句:

“不是青云不致身,自嗟无学久因循。七年米帐今朝算,落得儒巾博吏巾。”
此处通过“儒巾”(文人头巾)与“吏巾”对比,表达从文人身份转向仕途的境遇变化,凸显“吏巾”代指官职的象征意义。

三、文化内涵

  1. 身份标识:古代服饰制度中,头巾是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吏巾明确指向官吏阶层。
  2. 仕途隐喻:在诗文中常被用作官职的代称,如“博吏巾”即指谋取官职。

四、相关拓展

部分文献(如、7)提到,“吏”特指未入品级的基层公务人员,而“吏巾”可能专指这类低阶官吏的帽饰,与高阶官员的冠冕形成区别。

“吏巾”既是古代官吏的实用头饰,也是官职的文化符号,常见于古典诗文以隐喻仕途变迁。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吏巾》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吏巾》是一种中国古代官员佩戴的头巾,象征其身份和地位。吏巾是古代中国吏部官员的标志,吏巾受到尊重,代表着政府的权威。

拆分部首和笔画

《吏巾》一词的部首是口,总共有6个笔画。

来源

吏巾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制度。古代的官员头戴不同种类的巾帽来表明他们的地位和职责,在这些巾帽中,有一个特殊的头巾形式发展成为了吏巾。

繁体

《吏巾》的繁体字为「吏巾」。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吏巾的字形可能有所变化。然而,这种字形的变化随时间流逝,目前没有具体的记录可以展示其古时候的写法。

例句

他戴上了吏巾,显示出他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官员。

组词

吏巾-服从-服從-官吏-官员-巾帽-头巾

近义词

吏巾的近义词是官帽。

反义词

吏巾的反义词是百姓巾。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