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前倚衡的意思、参前倚衡的详细解释
参前倚衡的解释
(1).《论语·卫灵公》:“ 子张 问行, 子 曰:‘言忠信,行篤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 书诸绅。”意谓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朱子全书》卷七:“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
(2).泛指一举一动,一切场合。 明 唐顺之 《答王遵岩书》:“然以为有物,则何睹何闻;以为无物,则参前倚衡,瞻前忽后,非胸中不卦世间一物。”
词语分解
- 参的解释 参 (參) ā 加入在内:参加。参与。参政。参赛。参议。 相间,夹杂:参杂。参半。 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参考。参照。参省(媙 )(检验省察)。参看。参阅。参检。 探究,领悟:参悟。
- 倚衡的解释 .靠在车前横木上。《论语·卫灵公》:“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 明 王守仁 《朱子晚年定论·答陈才卿书》:“若知此心此理端的在我,则参前、倚衡自有不容捨者。”.《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网络扩展解释
“参前倚衡”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词语出处
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记载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事,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意指言行需以“忠信笃敬”为准则,无论站立时(参前)或乘车时(倚衡),都要仿佛看到这四个字在眼前或车辕横木上,以此自我警醒。
二、基本含义
- 本义
强调言行需遵循“忠信笃敬”的原则,时刻保持自我约束和道德自觉,如同四字常驻眼前。
- 引申义
后泛指一切场合的举止规范,要求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谨言慎行。
三、词语结构
- 构成:四字联合式成语,由“参前”(站立时参照)和“倚衡”(乘车时依靠)两部分组成。
- 特点:属于古代汉语中的中性色彩词汇,多用于书面语境。
四、应用场景
常用于强调道德自律或对行为规范的重视,例如:
- 修身养性相关的论述中,如朱熹《朱子全书》提到“执事便敬……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
- 现代可引申为对职业操守或处世准则的提醒。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查字典等)进一步了解其注音、近义词及例句。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参前倚衡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荀子·劝学》中的一句话:“三年无改于诗书则可以处之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学习诗书的过程中连续三年都没有任何进步和改变,那么可以用“衡”来衡量并考量这个人的学习状态和水平。因此,参前倚衡常用来表示通过衡量来评价一个人的学术能力和表现。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参: 口 + 厶
前: ⺊ + ⺾
倚: ⺈ + 亻 + ⺾
衡: 衣 + ⺼ + 木
《参前倚衡》这个词的繁体字是參前倚衡。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参在古代写作参字,前在古代写作囗廾兄,倚在古代写作 㐌。衡的写法则与现代相同。
以下是“参前倚衡”的例句:
1. 他的学文能力已经参前倚衡, 无人能及。
相关的组词有:参考、参与、参观、前进、倚靠、倚重、衡量、衡阳等。
近义词有:衡量、评估、判定、判断等。
反义词有:放纵、忽略、不计较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帮到您!如果有任何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