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参前倚衡的意思、参前倚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参前倚衡的解释

(1).《论语·卫灵公》:“ 子张 问行, 子 曰:‘言忠信,行篤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 书诸绅。”意谓言行要讲究忠信笃敬,站着就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四字展现于眼前,乘车就好象看见这几个字在车辕的横木上。《朱子全书》卷七:“执事便敬,与人便忠,以至参前倚衡,无往而不见这个道理。”

(2).泛指一举一动,一切场合。 明 唐顺之 《答王遵岩书》:“然以为有物,则何睹何闻;以为无物,则参前倚衡,瞻前忽后,非胸中不卦世间一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参前倚衡(cān qián yǐ héng)是源自儒家经典《论语·卫灵公》的成语,本义指站立时仿佛看见目标显现在前方,乘车时又如同感受到准则倚靠在车辕横木上。此语出自孔子对弟子的教导:“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强调道德准则应时刻铭记于心、贯彻于行。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该成语包含两层含义:

  1. 本义:字面描述视觉与触觉的具象化,比喻对理念的执着坚守。如《汉语大词典》释为“言行须以忠信笃敬为准则,时刻不忘”,体现儒家修身的内省要求。
  2. 引申义:后世扩展为对理想信念或行为规范的恪守,含“念念不忘、身体力行”之意。例如清代学者钱谦益在《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中以“参前倚衡,忠信可凭”形容品行如一。

现代用法中,该词多用于文学与学术领域,形容对原则的坚守或对目标的专注,常见于评价历史人物或探讨道德修养的语境。如:“治学者当有参前倚衡之志,方能在浮躁中沉淀真知。”

网络扩展解释

“参前倚衡”是一个源自《论语》的成语,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词语出处

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记载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行事,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意指言行需以“忠信笃敬”为准则,无论站立时(参前)或乘车时(倚衡),都要仿佛看到这四个字在眼前或车辕横木上,以此自我警醒。

二、基本含义

  1. 本义
    强调言行需遵循“忠信笃敬”的原则,时刻保持自我约束和道德自觉,如同四字常驻眼前。
  2. 引申义
    后泛指一切场合的举止规范,要求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谨言慎行。

三、词语结构

四、应用场景

常用于强调道德自律或对行为规范的重视,例如: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查字典等)进一步了解其注音、近义词及例句。

别人正在浏览...

包乾制惫衿并臻驳争草书韵会谗害呈生醇疵东方圣人东老風馳電擊奉钱焚林而猎辅圣俯拾地芥功架光灿鬼路寒芦鸿庥华选活页纸镬子箭筹醮台轿帏竞走津津有味金璞金器九白之贡溃逸良节鸾皇敉谧木老鸦内鍊婆饼谱注铅子亲当矢石青眉禽妆桡动脉融畅荣怀杀略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涉儿绳牀生态学僮女望乞晩寒汙沟无所忌惮贤德夫人咸腓纤瑕小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