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称“ 南之威 ”。 春秋 时 晋国 的美女。《战国策·魏策二》:“ 晋文公 得 南之威 ,三日不听朝,遂推 南之威 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盖有 南威 之容,乃可以论其淑媛。”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不可以 无盐 宿瘤 之丑,而谓在昔无 南威 西施 之美。”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女不答,但嗤嗤笑之以鼻,欵步而入,秋波流慧,娇媚可怜,窃意西子、南威,不是过也。”后因泛指美人。 南朝 陈后主 《日出东南隅行》:“重轮上瑞暉,西北照 南威 。 南威 年二八,开牖敞重闈。” 宋 徐铉 《寄锺谟》诗:“假中西阁应无事,筵上 南威 幸有情。”
(2).谓南方极热的暑气。《文选·鲍照<苦热行>》:“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 张铣 注:“南方之威色。” 唐 白居易 《秋热》诗:“ 西江 风候接南威,暑气常多秋气微。”
(3).橄榄的别名。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事物异名》:“南威,橄欖也。”
南威在汉语中为多义词,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指春秋时期名剑“南威”,与“龙渊”“太阿”齐名,象征利器或杰出才能。
来源:《汉语大词典》引《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欧冶子)乃铸名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太阿,三曰南威。”
“南威”即南之威,春秋时楚国美女,后泛指绝色女子。
来源:《战国策·魏策二》:“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后世文献如《文选·曹植〈七启〉》亦沿用此典。
来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南威,春秋晋地,在今河南南乐。”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及古籍,现代地名部分依据民政部行政区划资料(无直接词典释义,故未标注引用链接)。
“南威”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种解释:
“南威”亦称“南之威”,是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美人。据《战国策·魏策二》记载,晋文公得到南威后沉迷其美色,三日不朝,最终醒悟并疏远她,警示后人“美色可能导致亡国”。后世文人常以“南威”代指绝色佳人,如曹植《与杨德祖书》提到“有南威之容,乃可论淑媛”。
“南威”被用来形容南方酷热的暑气。唐代白居易《秋热》诗云:“西江风候接南威,暑气常多秋气微”,鲍照《苦热行》中也有“火山赫南威”的描述,均以“南威”比喻炎热的气候特征。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威”为橄榄的别称。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已较少使用。
说明:以上内容综合了《战国策》、唐诗及古代杂录的记载,不同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战国策》《文选》等古籍原文。
包管贲贲表头才良参本承祀祠堂厝所黨衆恩润范蠡烦拏风雨灯符要扶杖过江仆射含哺鼓腹横汾横眉瞪眼伽持肩贩计不旋跬诫勖浄境景命极阳举目千里棵松恇眩榄糖老虎凳留言厉行沦肌浃髓绿藻靡滥母株女宿瓯穴叛散赔赃撇波贫穷潦倒破六韩强抢青旆勤则不匮穹礴冥搜犬牙人纲三尺男扫把沈霾诗龛俗学坦然推锋相齿箫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