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城的意思、木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城的解释

安放在城墙外的木制的守城设施。《汉书·陈汤传》:“土城外有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元史·外夷传三·占城》:“ 占城 兵治木城,四面约二十餘里。” 明 唐顺之 《牌》:“仰州县照依发去木城式样,作速造完,听候取用,毋得迟误…… 常熟 、 长洲县 、 吴县 、 崑山县 、 吴江县 、 嘉定县 、 太仓州 俱一百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城,在汉语中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军事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战争中用木材构筑的临时性防御工事或屏障。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词典释义 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的界定,“木城”主要指:

  1. 古代防御工事:指用木材为主要材料建造的、模仿城池防御功能的临时性军事设施。其构造通常包括木栅、木墙、望楼等,用于军队在野外扎营或作战时,快速构建起一道抵御敌方攻击的屏障。
  2. 木制屏障:泛指由大量木材紧密排列、固定形成的防御性围墙或障碍物,功能类似于城墙,故称“木城”。

二、 历史应用与功能 木城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尤其是在野战防御和营地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 行军营地防御:军队在野外驻扎时,常就地取材(木材),快速构筑木城作为营寨的围墙,以防范敌军骑兵冲击、步兵偷袭或流矢伤害,提高营地的安全性。例如明代军事典籍中常提及此类应用。
  2. 城池攻防辅助:在攻城战中,进攻方有时会在城外或已夺取的城郭外围构筑木城,作为前进基地、屯兵点或防御对方反扑的支撑点;守城方也可能在城门外或薄弱处增建木城,增强防御纵深。
  3. 险要关隘设防:在缺乏天然屏障或永久性堡垒的交通要道、山口、渡口等地,设置木城作为临时的关卡或防御据点。

三、 构造特点 典型的木城构造包括:

四、 引用参考来源 主要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主编),“木城”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补充释义参考:《辞海》(第七版),“木城”词条。上海辞书出版社。 历史应用参考: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四·守哨篇)中关于营地防御工事的描述。 攻城应用参考:《明史·兵志》中关于军事工事的记载。 构造与功能参考:茅元仪《武备志》(卷一百十·军资乘·守)中关于木城等防御设施的图文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木城”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军事防御设施

  1. 基本定义
    指古代安放在城墙外或城垛处的木制守城战具,属于军事防御工事。通过多层木结构形成屏障,可有效抵御敌方进攻。

  2. 历史记载

    • 《汉书·陈汤传》记载:“土城外有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描述了木城在实战中的防御作用。
    • 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详细记载了木城的构造:每扇宽五尺,高与城垛齐平,配有滚木和竹钉,便于移动和夜间防御。
  3. 结构与用途
    木城通常由大型木材搭建,部分配有可移动装置,既能阻挡敌军攀爬,也可作为弓箭手掩体。例如《元史》提到占城国曾用木城构建约二十里的防御圈。


二、比喻性含义

在汉语语境中,木城也被引申为“固执、不通情理”的象征。因木制城墙看似坚固却易被火攻摧毁,常用来形容思维僵化、难以变通的人或事物。

例如:

“他像木城般顽固,完全听不进建议。”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器械或成语典故,可查阅《汉书》《纪效新书》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般师拔树削迹碧殿篦头铺不上算儳妇车笠交迟日旷久初寒大缪丹雪稻鳖倒宅邓艾吃楯梯额驸鲕鲲二十二史方程组放炮放印子犯躐帉錔感突咍咍和暖訇击候望假埋狡焉思逞记别借喻浄光跨空牢愁连朋屡变星霜曼延明灵尿炕辟客蜣蜋之转箝口侧目千岁鹤归妻略全校确质撒手锏山公酩酊商确食相师垣外见晚暮玩意危独闻悉汙尊咸安宫官学相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