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放在城墙外的木制的守城设施。《汉书·陈汤传》:“土城外有重木城,从木城中射,颇杀伤外人,外人发薪烧木城。”《元史·外夷传三·占城》:“ 占城 兵治木城,四面约二十餘里。” 明 唐顺之 《牌》:“仰州县照依发去木城式样,作速造完,听候取用,毋得迟误…… 常熟 、 长洲县 、 吴县 、 崑山县 、 吴江县 、 嘉定县 、 太仓州 俱一百架。”
“木城”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基本定义
指古代安放在城墙外或城垛处的木制守城战具,属于军事防御工事。通过多层木结构形成屏障,可有效抵御敌方进攻。
历史记载
结构与用途
木城通常由大型木材搭建,部分配有可移动装置,既能阻挡敌军攀爬,也可作为弓箭手掩体。例如《元史》提到占城国曾用木城构建约二十里的防御圈。
在汉语语境中,木城也被引申为“固执、不通情理”的象征。因木制城墙看似坚固却易被火攻摧毁,常用来形容思维僵化、难以变通的人或事物。
例如:
“他像木城般顽固,完全听不进建议。”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军事器械或成语典故,可查阅《汉书》《纪效新书》等文献原文。
《木城》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指由木材构建而成的城墙、围墙或寺庙。
《木城》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是“木”,表示该字与木材相关;第二个部首是“发”,表示该字与建筑物相关。它的总体笔画数为10画。
《木城》这个词的使用较为罕见,可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写法。它在古代经典文献中并不常见,可能是某些地区特有的词汇。
《木城》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木城”。
根据古代汉字的演变,古时对于《木城》的写法有所不同。以《说文解字》为例,其记载了古代汉字的字义和字形。然而,《木城》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中并没有明确的记录。
1. 古人在战争时常常以木城作为防御工事。
2. 这座寺庙的围墙是用坚固的木城构建而成的。
木材、木屋、木质、城墙、城市、城堡
木栅、木墙
石城、土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