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慎用刑。《墨子·尚贤下》:“王曰:‘於!来!有国有士,告女讼刑。’” 孙诒让 间诂:“ 段玉裁 云:‘讼刑,公刑也。古讼、公通用。’ 毕 云:‘《孔书》女作尔,讼作详。’ 王鸣盛 云:‘《墨子》作讼,从详而传写误。’案: 王 説是也。今《书》又改作祥,《孔传》云:‘告汝以善用刑之道。’《周礼·大宰·大司寇》 郑 注引并作详。《后汉书·刘愷传》 李 注引 郑 《书注》云:‘详,审察之也。’此讼疑即详之误。”
“讼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òng xíng,其核心含义及解释如下:
“讼刑”主要指审慎用刑,强调在司法过程中对刑罚的谨慎使用。这一概念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墨子·尚贤下》中记载:“王曰:‘于!来!有国有士,告女讼刑。’” 此处“讼刑”即指公正、慎重地实施刑罚。
字义分解
古籍出处与通假
据清代段玉裁和孙诒让的注解,“讼刑”在《墨子》中本作“公刑”,因“讼”与“公”古字通用,后传写为“讼刑”,实际含义仍为“公刑”,即公正的刑罚。
现代引申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扩展为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并实施惩罚的法律手段,但此用法更偏向于对字面的重新组合解释,而非传统经典定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注解,可参考《墨子》及清代考据学相关文献。
《讼刑》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讼”字的意思是“争执、争论”,“刑”字的意思是“惩罚、处罚”。因此,《讼刑》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争论和处罚”。它通常用来指代法律程序中对争议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在汉字中,字的组成部分被称为“部首”,起到了一定的语义作用。《讼刑》中,“讼”字的部首是“言”(yán),而“刑”字的部首是“刂”(dāo)。笔画是汉字中画出的线条的个数,其中“讼”字有11画,“刑”字有6画。
《讼刑》是古代汉字的用法,来源于古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在繁体字中,“讼”字和“刑”字的形状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笔画略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讼刑》为例,古时候写作“訟刑”,其中“訟”字与现代的“讼”字形状相似,只是笔画的书写顺序略有差别。
1. 在这起案件中,法庭将根据《讼刑》的原则做出公正的判决。
2. 他因为违反法律被判了严厉的《讼刑》。
1. 公讼:指指诉讼双方都是公民或法律主体之间进行的法律程序。
2. 刑讼:指刑事诉讼,是指法律程序中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3. 民讼:指民事诉讼,是指法律程序中对民事纠纷进行审理和判决。
近义词:诉讼、纠纷。这些词语都在法律程序中指代争议案件的审理和解决。
反义词:和解、调解。这些词语指的是通过协商达成双方认可的解决办法,避免进入法律程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