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祭地的坛。又称“方泽”、“方丘”。今 北京市 安定门 外有 明 清 地坛, 明 嘉靖 九年建, 清 重加修治。方形,周围约五十丈,广八6*九丈,中有方坛。《清会典·工部》:“紫禁城之南,左太庙,右社稷。设坛於四郊:都城之巳为天坛,丑为地坛,卯为日坛,酉为月坛,未为先农坛,三坛附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地坛汉语 快速查询。
地坛是中国古代祭祀地祇的重要礼制建筑,其名称可从字形、字义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解析:
《说文解字》释为“万物所陈列也”,指承载万物的自然实体。《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地球表面除海洋外的部分”,引申为与“天”相对的范畴。
本义为“祭场”,《礼记·祭法》注“封土曰坛”,指古代以土石筑成的高台,用于祭祀、盟誓等仪式。
“地坛”即古代帝王祭祀“皇地祇”(土地神)的场所,与天坛对应,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其核心功能为:
现存最著名的地坛为北京地坛(方泽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
现代汉语中,“地坛”可引申为:
参考资料
地坛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地神的重要场所,其含义可从多个层面解析:
1. 基本定义与历史功能
地坛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土地之神)的专用祭坛,又称方泽坛或方丘,与天坛对应,形成“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象征。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时期扩建修缮,现存于北京安定门外地坛公园内。
2. 建筑特征
3. 象征与文化意义
作为“礼制建筑”的核心代表,地坛体现了古代农耕社会对土地的尊崇,通过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布局与天坛呼应,强化了“天地合一”的哲学思想。
4. 现状与保护
1925年地坛被改为京兆公园,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入),园内保留方泽坛、皇祇室、斋宫等古迹,绿化覆盖率78%,兼具历史教育与公共休闲功能。
扩展参考:地坛在文学作品中常被赋予精神圣地的隐喻,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将其视为生命哲思的载体,进一步拓展了其文化内涵。
败将残兵报户口熛起饼炉禀明逼人痹症波扰步历草间嘲喧瞋眸冲眇春藉倒因为果地魄浮惑骨瘦形销颃颡汗褂鸿福鸿经话夜回应交辨脚路叫呶介狭凯声了债历位猕猴池溟沉幕覆木牋铅华悄悄密密汽阀奇瑰青簟穷閈气土栖拙丧气丧亲升过升假神巧失慎衰世锁扃同舟共济团头退安推补蜕壳瓦影之鱼无侣下瞰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