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驳难的意思、驳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驳难的解释

亦作“駮难”。驳诘,辩驳责难。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今聊与一二,加以驳难。” 宋 苏轼 《论给田募役状》:“而左右大臣意在速成,且利宽剩钱以为它用,故更相駮难,遂不果行。” 清 姚鼐 《仪郑堂记》:“迄 魏 , 王肃 駮难 郑 义,欲争其名,伪作古书,曲傅私説。”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大约以为驳难攻讦,至于忿詈,有违古之儒风,足以贻讥多士的罢。”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驳难”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书面语境,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 构成解析

    • 驳:本义为颜色混杂,引申为反驳、辩驳;
    • 难:质问、责难。
      两者结合后,意为通过逻辑或事实对他人论点进行批驳并施加责难。
  2. 历史用例

    • 唐代刘知几《史通》中提到“加以驳难”,指对史实疑点进行考辨;
    • 宋代苏轼在奏章中描述大臣因利益分歧“更相驳难”;
    • 清代姚鼐的《仪郑堂记》记载了王肃对郑玄学说的驳难,体现学术争论;
    • 鲁迅曾用该词描述章太炎论战风格,指其言辞激烈但不失儒士风范。
  3. 用法特点

    • 多用于书面语,如论文、辩论等严肃场景;
    • 可作动词(如“驳难攻讦”)或名词(如“遭到驳难”)。

示例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史通》《论给田募役状》等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驳难》一词的意思是指针对某一论点或观点提出批驳和质疑的行为或表达方式。其拆分部首是马和辛,共有13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写法。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駁難」。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驳难」的「驳」字可以写作「拨」,表示动作上推翻或驳斥;「难」字则可以写作「難」,表示困难或难以接受。 以下是《驳难》一词的例句: 1. 我对他的观点提出了驳难,希望他能给出更充实的论据。 2. 这是一个充满了驳难和争辩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 一些与「驳难」相关的组词包括:反驳、驳回、驳斥、质疑等。 与「驳难」意思相近的词有:批驳、辩驳、否定等。 相反意思的词包括:接纳、认同、接受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