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势盛大貌。 宋 苏洵 《仲兄字文甫说》:“若一洎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交横绸繆。”
(2).比喻其它事物气势盛大,四向扩散。 宋 苏洵 《上余青州书》:“其辩如决河流而东注诸海,名声四溢於中原,而滂薄於戎狄之国,可谓至盛矣。”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树庐老人文集》滂薄奇肆,鬱积不平之气,时时流露集中。” 清 陈天华 《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肇端於一二人,而牵及全社会,其势力之滂薄,大有一日千里之势。”
(3).混同。《太平御览》卷七七引《淮南子》:“浑浑若若,纯朴未散,滂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按,今本《淮南子·俶真训》作“旁薄”。
“滂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水势盛大貌
指水流汹涌澎湃、气势宏大的状态。例如宋代苏洵在《仲兄字甫文说》中描述:“若一洎乎顺流,至乎沧海之滨,滂薄汹涌,号怒相轧”,生动展现了江河奔流入海的壮阔场景。
比喻事物气势盛大,向外扩散
引申为其他事物具有恢弘的气势或影响力。如苏洵《上余青州书》中以“决河流东注”比喻辩才的磅礴,形容名声“滂薄于戎狄之国”,强调其广泛传播。
混同、融合
此义项较罕见,见于《太平御览》引《淮南子》的记载:“滂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指事物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状态。
补充说明:
以上释义综合了古代文献用例及权威词典解释,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太平御览》等来源。
《滂薄》(pāng bó)作为一个词,通常形容悲伤、哀痛、悲凉之情。它常用来形容伤心失意、困苦艰难等不幸的遭遇。
《滂薄》的拆分部首是水和艹。其中,水部表示这个字与水有关,艹部表示这个字与植物有关。
根据《康熙字典》,《滂薄》的总笔画数为17,其中滂的笔画数为11,薄的笔画数为16。
《滂薄》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的,滂是动词,薄是形容词。滂的本义是形容大雨倾盆的样子,薄的本义是浅薄、稀疏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滂薄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不同的变体。根据《说文解字》,滂的古字形为「豊」,薄的古字形为「棓」。
1. 他的生活如此滂薄,几乎找不到一点希望。
2. 在这个滂薄的世界里,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3. 滂薄的泪水一滴滴落下,充满了心中的悲痛。
组词:滂薄可以与其他词组合形成新的词语,例如滂薄悲凉、滂薄无助。
近义词:悲凉、凄凉、哀怨等词可以作为滂薄的近义词。
反义词:滂薄的反义词可以是幸福、富饶、安乐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