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断;决断。《史记·朝鲜列传》:“天子曰:将率不能前,乃使 卫山 諭降 右渠 , 右渠 遣太子, 山 使不能剸决,与左将军计相误,卒沮约。”《汉书》作“顓决”。《汉书·司马迁传》:“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剸决於名,时失人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作“专决”。《新唐书·杜佑传》:“歷金部郎中,为水陆转运使,改度支兼和糴使。於是军兴餽漕, 佑 得剸决。” 元 王恽 《双庙怀古》诗:“乞灵激懦衷,剸决刚同鍊。”
“剸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基本含义为专断、决断,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剸决”由“剸”(音tuán/zhuān,意为裁断、割裂)和“决”(决断)组合而成,表示独自决断、果断处理事务,强调决策的专属性与迅速性。例如《史记·朝鲜列传》提到“山使不能剸决”,即形容官员在处理事务时缺乏果断能力。
使用场景与变体
延伸关联
若需进一步理解“决”的用法,可参考其核心含义:如“决断”“执行死刑”“河堤溃决”等(见“决”的详细释义)。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用于学术或历史文本分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专断、果断的语义。
《剸决》(tuán jué)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为集结力量去做决定或采取行动。它代表着团结大家的力量来做出决断的意思。
剸决的拆分部首为刀并且没有偏旁,所以部首为“刀”。它的笔画数总共为15画。
《剸决》这个词的来源比较晚,它是近代汉字的创新词汇。它并没有繁体字形式,所以在繁体中仍然使用简化字写作剸决。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并没有具体的写法来表达“剸决”。因为这个词是现代创新的,所以古代的文字中并没有对应的字符。
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剸决行动。
2. 在团队合作中,剸决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组词:集结、决定、行动
近义词:决策、决断、决心
反义词:犹豫、迟疑、优柔寡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