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眼泪和鼻涕。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二:“ 齐景 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南史·萧钧传》:“﹝ 萧钧 ﹞年七岁,出继 衡阳元王 ,见 高帝 ,未拜,便涕泗横流。” 明 孙梅锡 《琴心记·赍金买赋》:“徘徊倚袖,涕泗沾衣,梦到君傍,可怪鸡鸣惊唤予。” 清 罗有高 《邓先生墓表》:“﹝先生﹞年十七,得 宋 五子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参见“ 涕泗滂沱 ”。
(2).涕泪俱下,哭泣。 汉 扬雄 《元后诔》:“ 新室文母太后 崩,天下哀痛,号哭涕泗。” 宋 苏轼 《白帝庙》诗:“迟回问风俗,涕泗閔兴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 向士肃 出外拜客……遇箇妇人,鬢髮蓬鬆,涕泗而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事叔至孝》:“﹝ 施愚山 ﹞辛亥客都门,每忆叔,輒涕泗。”
涕泗是由"涕"和"泗"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在汉语中具有独特的语义组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涕"指眼泪,如《诗经·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泗"特指鼻涕,《诗经·陈风·泽陂》有"涕泗滂沱"的记载。二者组合后,"涕泗"既可表示眼泪与鼻涕的生理现象,如《礼记·檀弓上》载"主人深衣练冠,待于庙,垂涕泗",也可引申指代悲泣的情态,如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该词的词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周易·离卦》爻辞"出涕沱若"与《尚书·益稷》"启呱呱而泣"的记载,共同构成了涕泗作为情感外化载体的文化原型。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将"涕"训为"泣也","泗"释为"水名",后经词义演变形成今义。清代段玉裁注《说文》时特别指出:"今人则谓自鼻出者曰涕,而目汁曰泪",揭示了词义的古今差异。
“涕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义
“涕”指眼泪,“泗”指鼻涕,合称表示眼泪和鼻涕同时流下的状态。
例如《南史·萧钧传》中“涕泗横流”,即形容哭泣时涕泪交加的情景。
引申含义
常代指悲伤哭泣或情绪激动时的表现,如杜甫《登岳阳楼》诗句“凭轩涕泗流”。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描述极度悲伤、感动或痛心疾首的状态,例如:“听闻噩耗,他涕泗纵横,难以自持。”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证或成语组合,可参考汉典、诗词库等权威来源。
白冠氂缨宝护薄怯怯絺褐处之绰然达臣大暮点触电阻器钝涩多艺多才阿旁風煞刮眼贵意锢钥黑韩王怀古回颿槌家塾本棘篱京市警员阚月客中酷类昆仲老鳸纚属慢视毛蚴没面目绵连麪杖鸟道羊肠泡汤佩戴披腹心平铺直叙平侧凭舟泼天鬨切齿痛恨碛沙人柄融会荣进熔体善职蜃母楼殊建遂服挑撮脱似枉临王谢伪薄无拨五更头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