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合契的意思、合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合契的解释

[check with face to face] 对合符契。古代兵符、债券、契约,以竹木或金石制成,刻字后中剖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两半对合则生效。引申为符合

合契若神。——《后汉书·张衡传》

合契同情(情投意合。)

详细解释

(1).相符合;相一致。《后汉书·张衡传》:“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陈政,则与议説合契。”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奠币登歌》:“惟乐能感,与神合契。”

(2).融洽;意气相投。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君臣鉴戒》:“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諫,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西游记》第一回:“ 美猴王 领一群猿猴、獼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 花果山 ,暮宿 水帘洞 ,合契同情。” 清 姚鼐 《哭陈东浦方伯三十二韵》:“纵非情合契,应惜韵孤标。”

(3).符契。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牙璋,判合之器也。当於合处为牙,如今之合契。”

(4).核验符契。 明 王世贞 《说部》:“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契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合契是汉语中具有双层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意义源于古代符契制度,并由此引申出抽象的人际关系概念。以下是详细释义:

  1. 符契相合,验证无误(本义)

    指古代作为凭证的符契(如虎符、符节等)的两半能完全吻合,用以证明身份、命令的真实性或契约的有效性。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时,需将符契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需将两半合验,若完全契合(“合契”),则证明命令或身份真实有效。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对“契”字的解释。

  2. 心意相投,彼此契合(引申义)

    由符契相合的本义引申,指人与人之间思想、情感、意愿或行动高度一致,配合默契,如同符契的两半般严丝合缝。常用于描述君臣、朋友、伴侣或团队之间心意相通、协调一致的状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对“合契”词条的释义及例证分析。

文化典故与应用

“合契”一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后汉书·张衡传》中描述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既指仪器记录与地震实际发生完全吻合(如符契相合),也暗含其精妙如神(引申的契合之意)。在现代语境中,“合契”更侧重于引申义,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默契。

来源:对《后汉书》等古籍经典中“合契”用例的语义分析(参考王力《古代汉语》等通论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合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历史渊源和现代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本义解析

  1. 古代符契制度
    原指古代兵符、债券或契约的制作方式:将竹木或金石制成符契,刻字后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需对合验证时,若两半完全吻合则生效。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信用的重视,如《后汉书·张衡传》中“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即描述符契验证的精准性。

二、引申含义

  1. 相符与一致
    引申为事物或观点的高度契合,如政策与建议“合契”(《文心雕龙》)、祭祀音乐与神灵“合契”(唐代包佶诗)。
  2. 人际关系的融洽
    形容人与人之间的默契或情投意合,如《西游记》中猴群“合契同情”,或君臣间“纳谏进言”的和谐状态。

三、现代应用示例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证明关系的文书”,但实际使用中更侧重“契合”的动态过程。需注意语境差异,避免与单纯“契约”概念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傲然挺立邦人保温杯兵戈扰攘不忍卒读不问不闻乘雷吹捧春露秋霜赐封弹尽粮绝断目二线辅贤光源国旗号名化生盆坚孤角招诫命戒劝俊杰居重驭轻看督克敌制胜连春落荒露原形摩砻凝露骢撇古平典钱卜悭悭情书扰习溶蚀蓐疮伤暑韶脑势必事宽则圆熟衣私词韬湮天南贴黑金题疏玩皮畏区蚊脚书骛神午衙无遮显騃子笑讪霞帔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