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乌号的意思、乌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乌号的解释

(1).《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扞乌号之弓,弯棊卫之箭。” 高诱 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橈下,劲能復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説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鼎湖 ,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 黄帝 ,不能也。乌,於也;号,呼也。於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后以“乌号”指良弓。《太平御览》卷三四七引 汉 陈琳 《武库赋》:“弓则乌号、越棘、繁弱、角端。”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之二:“百发乌号遥碎柳,七尺龙文迥照莲。”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休得把乌号架,休得把青茎射。”

(2).表示对死者哀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 匡俗 ﹞屡逃徵聘,庐於此山,时人敬之。 俗 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覩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 宋 叶适 《何参政挽歌》之二:“佳哉凤凰壠,悲甚付乌号。”

(3).称人死亡的敬辞。《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论》:“及回鑾輅,寻堕乌号,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覩为君之德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乌号"(wū háo)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主要保留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和文献记载,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指代良弓的名称

    • 释义: 特指古代一种著名的良弓。传说此弓由柘木制成,质地坚韧优良。
    • 出处与典故: 此义项源于上古传说。相传黄帝在荆山(一说鼎湖)铸鼎成功,有龙垂须下迎黄帝升天。黄帝的随从们想跟随,争相拉扯龙须,导致龙须脱落,同时黄帝的弓也坠落下来。百姓仰望黄帝升天而不得,只能抱着那张弓和龙须号哭。这张坠落的弓就被称为“乌号”之弓(一说百姓因悲泣而“乌号”,弓因此得名)。
    • 例句:
      • 《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扞乌号之弓。” (射箭的人拉开乌号弓。)
      • 《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此段详细记载了乌号弓名称的由来典故)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史记》原文记载。
      • 司马相如《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 (左边挎着乌号雕弓,右边带着夏后氏的利箭。) 来源参考:《文选》、《汉书·司马相如传》。
  2. 形容悲泣、哀号

    • 释义: 指大声哭泣、悲啼。这个含义与乌鸦的叫声常被古人联想为悲凉之声有关(“乌”可指乌鸦,“号”意为啼叫、呼喊),也直接关联到上述黄帝升天传说中百姓抱弓哀号的场景。
    • 例句:
      • 《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桡下,劲能复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说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黄帝不能也。乌,於也;号,呼也。于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 (高诱的注释提供了关于弓得名的另一种解释,并明确提到“号呼”、“抱弓而号”,体现了“号”的哭泣义。) 来源参考:《淮南子》高诱注。
      • 后世文学作品中也有沿用此义,用以渲染悲伤气氛,如“乌号流涕”、“莫不乌号”等。 来源参考:历代诗文用例,见于《佩文韵府》等类书或具体诗文集。

“乌号”一词的核心含义有两层:一是专指源于上古传说的著名良弓“乌号弓”;二是引申指悲痛的哭泣、哀号,其情感色彩强烈,常与离别、悲伤的典故或场景相联系。在现代汉语中,其作为“良弓”的专名义项主要出现在引述古籍或涉及古代文化的语境中;而作为“悲泣”的义项则更为罕见,多保留在古典文学的研究或引用里。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乌号”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析,结合不同文献来源:

一、本义:良弓的代称 源于黄帝传说,最早记载于《淮南子·原道训》和《史记·封禅书》。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子未能追随,只能抱住其遗落的弓痛哭,此弓因此得名“乌号”(“乌”通“呜”,指悲泣声;“号”即呼喊)。后泛指材质坚韧的良弓,如桑柘木所制弓箭。

二、引申义:哀悼与死亡的敬辞

  1. 表达哀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匡俗成仙后,弟子在其空庐前日夜哭泣,“事同乌号”,即以“乌号”比喻深切哀悼。
  2. 代指死亡:唐宋后逐渐演变为对逝者的委婉敬称,如《旧五代史》用“堕乌号”暗喻帝王驾崩。

三、其他解释(存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及“乌号”作为成语时,可指“黑色号角”,象征不祥之兆。但此释义未见于多数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淮南子》《史记》《水经注》等典籍记载,以及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保右拔摋鞞琫丙舍步綦补天柱地采攫财实城主冲德筹措麤锦大排叠重动脉弓趸账飞声腾实服除哽结勾除诡弊规表画诺虎韔获得性免疫角星解兵释甲诘曲聱牙技术革新块儿连州跨郡隶臣妾罹难力用陆钞溟涨南面女乐谦己擎受青玉案丘蚓铨敍趣尚人民教师射幸数跌,不如审发失眠受遗碎蚁夙沙停待题派驼运妄匠万家春违犯斡迁五权宪法橡皮树相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