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扞乌号之弓,弯棊卫之箭。” 高诱 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橈下,劲能復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説 黄帝 铸鼎于 荆山 鼎湖 ,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 黄帝 ,不能也。乌,於也;号,呼也。於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后以“乌号”指良弓。《太平御览》卷三四七引 汉 陈琳 《武库赋》:“弓则乌号、越棘、繁弱、角端。” 唐 骆宾王 《从军中行路难》之二:“百发乌号遥碎柳,七尺龙文迥照莲。” 明 杨珽 《龙膏记·脱难》:“休得把乌号架,休得把青茎射。”
(2).表示对死者哀悼。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 匡俗 ﹞屡逃徵聘,庐於此山,时人敬之。 俗 后仙化,空庐犹存。弟子覩室悲哀。哭之旦暮,事同‘乌号’。” 宋 叶适 《何参政挽歌》之二:“佳哉凤凰壠,悲甚付乌号。”
(3).称人死亡的敬辞。《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论》:“及回鑾輅,寻堕乌号,故虽有应运之名,而未覩为君之德也。”
“乌号”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解析,结合不同文献来源:
一、本义:良弓的代称 源于黄帝传说,最早记载于《淮南子·原道训》和《史记·封禅书》。传说黄帝乘龙升天时,臣子未能追随,只能抱住其遗落的弓痛哭,此弓因此得名“乌号”(“乌”通“呜”,指悲泣声;“号”即呼喊)。后泛指材质坚韧的良弓,如桑柘木所制弓箭。
二、引申义:哀悼与死亡的敬辞
三、其他解释(存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提及“乌号”作为成语时,可指“黑色号角”,象征不祥之兆。但此释义未见于多数古籍,可能是现代引申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注:以上解析综合了《淮南子》《史记》《水经注》等典籍记载,以及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原始文献。
乌号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于形容声音沉重、低沉的嗓音。它可以用来描述低沉的号角声、乌鸦的叫声,或者形容人的声音沉闷、低沉。
乌号可以分解为两个部首:丿(丶彡)和口。它的总笔画数为11。
乌号的来源比较明显,由于乌鸦的叫声通常是一种沉闷的低音,所以用来形容声音低沉重复就有了“乌号”这个词。
乌号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烏號」。
在古代,乌号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体上与现代写法相似。例如,隋朝时期的写法是「烏吼」,意思相同。
1. 乌号声在山林中回响。
2. 夜晚,乌鸦发出乌号般的叫声,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乌号作为一个词汇,通常不与其他词汇组合成为新的词语。
低沉、沉闷、嘶哑
高亢、尖锐、明亮
半路里姻眷拔砦卑躬屈节备警闭秘不二味参缀谄辞禅律大林寺颠算雕鸢雕砖东方千骑斗舰風蒲服食觤辨归全红皮书回忌江关江亭怨绞死加行记存解嘲矜衒举纲考词狂愚困笃牢不可破令月流循炉拂门首墨守木觚逆转磐石之固前冲潜精研思钳口不言清旭三凶生拘侍案蜀禄输运綀子摊钱谈扬逃逸腾趠铁脇蹄蚤铜煲外兄弟小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