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烧葬的意思、烧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烧葬的解释

(1).火葬。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林杨国 ﹞举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之数千束樵,故坐火中。”

(2).焚烧送葬物。《魏书·高允传》:“前朝之世,屡发明詔,禁诸婚娶不得作乐,及葬送之日歌謡、鼓舞、杀牲、烧葬,一切禁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烧葬,又称火葬,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死者遗体的丧葬习俗。其含义可从以下多角度阐释:

一、基本定义与操作形式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烧葬"即"火葬",指将尸体焚化的葬法。具体过程包含:

  1. 遗体焚烧:在专用设施(火葬场)或特定场所将遗体高温焚化。
  2. 骨灰处理:收集焚烧后的骨灰,存放于骨灰盒或进行撒散、植树葬等生态安葬。《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其核心为"用火焚化尸体"的葬俗。

二、历史渊源与文化演变

烧葬在中国最早见于《周礼》《墨子》等典籍记载,古代多用于处理疫病死者或边陲民族葬俗。佛教传入后,因"戒火焚尸"的教义影响(《高僧传》),逐渐被部分群体接受。宋代《太平御览》引《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说明其作为少数民族传统葬式存在。

三、宗教与哲学内涵

佛教视烧葬为破除"我执"的象征,《大般涅槃经》云:"收舍利于塔庙",强调通过焚身归尘达到解脱。印度教亦主张火葬使灵魂脱离肉体束缚(《摩奴法典》)。而儒家传统曾重土葬"入土为安",形成文化冲突,如《孝经》主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四、现代实践与社会意义

当代中国推行火葬为主的政策(《殡葬管理条例》),因其具有:

  1. 节约资源:减少棺木与土地占用,据民政部统计,火葬较土葬节约用地90%以上。
  2. 卫生防疫:有效阻断传染病传播链,WHO认可其为安全遗体处理方式。
  3. 生态转型:新型骨灰晶石葬、太空葬等衍生形式,推动绿色殡葬发展。

五、相关概念辨析


权威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烧葬"词条
  2. 《周礼·秋官》关于瘟疫处理的记载
  3. 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寿命品)
  4. 民政部《殡葬管理条例》第二章第十条
  5. 世界卫生组织《传染病遗体处理指南》(2020版)

网络扩展解释

“烧葬”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一、基本含义

  1. 火葬
    指通过焚烧尸体的方式处理逝者遗体的行为。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的记载:“举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烧葬,烧之数千束樵,故坐火中。”。古代佛教文化中已有火葬习俗,与现代火葬形式类似。

  2. 焚烧送葬物
    指在葬礼中焚烧与逝者相关的物品(如陪葬品、纸钱等)。例如《北史·高允传》提到:“及葬送之日,歌谣鼓舞,杀牲烧葬,一切禁绝。”,说明焚烧行为曾是某些丧葬仪式的组成部分。


二、延伸与补充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文献或文化演变,可参考《水经注》《北史》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侬佳白毛风榜师报功边燧变压避乱吵扰嗤点窗寮到彼岸笃降番行贩质氛妖皋原关访寡人之疾鬼劈口溷揉竭智尽忠精赤精了经实经穴禁肉骥涂激子倔巴浚流坑儒谷廊室类祠列真龙宫埋藏免验摩侯罗捏名欧击劈棱简巧捷磬笔难书穷乌啓示渠谵笙丛拾陈蹈故诗盟师学书面太和殿田牛偷暇土犬围垦危疑窝集五色挂钱向天而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