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燎泡。《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杂证》“汤火伤”注:“此证系好肉暴伤,汤烫火烧,皮肤疼痛,外起燎皰。”
“燎皰”是一个中医术语,现通常写作“燎疱”,指皮肤因烫伤、烧伤或炎症引起的凸起水疱或脓疱。以下是详细解释:
“燎皰”读作liáo pào,其中“皰”是“疱”的异体字,意为皮肤表面凸起的囊状病变。该词最早见于清代医学典籍《医宗金鉴》,描述因高温(如汤烫、火烧)导致皮肤损伤后形成的水疱。
根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杂证》记载:“汤火伤”的表现为“好肉暴伤,汤烫火烧,皮肤疼痛,外起燎皰”,即皮肤受热力刺激后,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离,组织液积聚形成透明或浑浊的疱状物。
现代医学中,“燎疱”可对应以下两种情况:
若出现燎疱,需避免自行挑破以防感染,建议及时就医处理。对于轻度烫伤,可参考《医宗金鉴》中“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的中医外治思路。
《燎皰》(liǎo páo)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形容火焰燃烧的声音和场面。它描述了火焰熊熊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和高高上升的样子。
《燎皰》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左(zuǒ),火表示与火有关,左表示部首位置;它总共由14个笔画组成。
《燎皰》一词最早见于《道德经·第七十六章》:“阴弱者,其志强。抓迷者,其德真。全缁者,其燎皰”。这里的燎皰表示火焰高高上升。
繁体字“燎”和简体字相同,不发生变化。繁体字“皰”是簡體字“瘊”的發源地,指的是皮肤上突起的疙瘩或肿块,与“燎皰”的义项无关。
在古代,燎皰的另一种写法是“燎砲”,使用了“砲”(páo)这个字,意为火炮,用来形容火焰像火炮一样洪亮。
1. 火把从山顶上扔下,燎皰声震天响。
2. 黑夜中的篝火燃烧着,发出阵阵燎皰声。
1. 燎火(liǎo huǒ):形容火焰熊熊燃烧。
2. 皰疹(pào zhěn):皮肤上的小疙瘩或肿块。
3. 火光燎原(huǒ guāng liǎo yuán):形容火势迅猛,迅速蔓延。
1. 炽烈(chì liè):指火焰猛烈、强烈。
2. 灼热(zhuó rè):形容火焰或热量极大。
1. 固然(gù rán):形容火焰微弱、不旺盛。
2. 温和(wēn hé):指火焰温柔、不强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