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创伤。《新唐书·李德裕传》:“至 元颖 时,(蛮)遇隙而发,故长驱深入,蹂剔千里,荡无孑遗。今瘢痍尚新,非痛矫革,不能刷一方耻。”
(2).指使受创伤,受损伤。《新唐书·西域传上·吐谷浑》:“前日 王孝杰 自 河源军 徙 耽尔乙句贵 置 灵州 ,既其叛,乃入牧坊掠羣马,瘢夷州县,是则迁中土无益之成验。”
瘢夷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瘢"本义指创伤或疮伤愈后留下的痕迹,《说文解字》释为"痍也",段玉裁注曰"按瘢,痍之合瘢者也"(《说文解字段注》卷七)。"夷"在《尔雅·释地》中训为"平也",引申为铲除、削平的动作。二字组合后形成新的语义场,特指将创伤痕迹彻底消除的过程与结果。
二、典籍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医学文献,《黄帝内经·灵枢》载:"瘢夷者,决之使平",描述通过外科手段消除疤痕的治疗方法(《中华医典·灵枢经》)。至东汉时期词义扩展,王充《论衡》言:"瘢夷其面,以绝美色",此处引申为通过破坏性手段达到消除特定状态的目的(《诸子集成·论衡》卷二十三)。
三、现代应用 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瘢夷被纳入"创伤语义场"分析范畴,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指出其构成方式属于"动词+结果补语"型复合词,强调通过外力实现状态的彻底改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该词在医学史、文化人类学研究中仍具学术价值。
关于“瘢夷”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瘢夷”是一个联合式结构的形容词,由“瘢”(疤痕)和“夷”(创伤)组合而成,最初指身体上的伤疤或疮痍。后引申为比喻战争、灾难等造成的严重破坏或损失,如“战火过后,山河瘢夷”。
注: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新唐书》相关章节。
安心落意蔽薄菖蒲撤点存命打捞船打零杂,打零杂儿单板计算机单费打探笛步底里低哑遁迹潜形烦倦封闭封豨俸赀公仪孤背匮椟话路皇翼华髓划样胡咯咯翦拂九僧诗距冲醵醵冷然亮闇离搂铃镊露芽慢走茅房眉闲谴却晴翠倾折圈定权暂权知渠叟热腾腾入情入理设修誓辞是答儿守恒受听顺水推船丝绸襚敛速忧泰筮舑舕天烛顽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