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儒学教育。《三国志·魏志·刘馥传》:“上疏陈儒训之本曰:‘夫学者,治乱之轨仪,圣人之大教也。’”《梁书·儒林传序》:“ 汉氏 承 秦 燔书,大弘儒训,太学生徒,动以万数。” 唐 李绛 《请崇国学疏》:“自 高祖 初立 关中 ,便修太学,并为功臣宗室子弟别立小学,建黌舍,大加儒训,增置生徒。”
“儒训”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儒学教育,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与教化。以下是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梁书》等古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儒训》是一个汉字词语,其中的“儒”字指的是“儒家”,即儒家学派,而“训”字则表示教导、规劝、劝告等含义。所以,《儒训》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儒家的教导或规劝。
《儒训》的拆分部首是“人”字的部首,即“亻”,而“训”字的拆分部首是“言”字的部首,即“言”。它们的笔画分别是4画和10画,总共14画。
《儒训》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素养,倡导规范个人行为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常常包含了对于人们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的规劝,这些规劝被称为《儒训》。
《儒训》的繁体写法是「儒訓」。
古时候,《儒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写法是:“儒訓”,不包含“《》”符号,而是采用传统的竖排方式书写。
1. 孔子的《论语》里有许多宝贵的《儒训》。
2. 学生们应该注重学习儒家经典,以受益于《儒训》。
3. 他的人生信条受到了许多儒家《儒训》的影响。
《儒训》这个词语中的“儒”和“训”分别可以与其他字组成不同的词语。例如:“儒家”、“儒教”、“儒者”等都是与“儒”相关的词语;而“训诫”、“训导”等则是与“训”相关的词语。
与《儒训》相近义的词语有:“儒学”、“儒家训诂”等,它们都指向儒家学派的教导和规劝。
与《儒训》相反义的词语可以是:“非儒”、“非训”等,表示与儒家学派的教导和规劝相背离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