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吏。 汉 代特指低于县丞、县尉的三老、亭长等。《汉书·武帝纪》:“少吏犯禁。” 颜师古 注引 文颖 曰:“少吏,小吏也。”
“少吏”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对低级官吏的称谓,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少吏指官秩较低的小吏,汉代特指低于县丞、县尉的三老、亭长等。其官秩通常在百石以下,包括“斗食”(月俸十一斛)和“佐史”(月俸八斛)等级别。
《汉书·武帝纪》记载:“少吏犯禁”,文颖注:“少吏,小吏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将官吏分为“长吏”和“少吏”两类。此外,“吏”在广义上指代官员,但“少”在此强调其职位低微,而非年龄(部分文献中“少”可能隐含年轻之意,但非核心定义)。
少吏的选拔多从本地人中产生,熟悉地方事务,但晋升空间有限,是维系基层治理的重要角色。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少吏》一词是指年轻的官员或低级官吏的意思。在古代中国,年轻的人通常被称为少年,而少年出仕官府后被称为少吏。
《少吏》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的部首是“小”,表示意思是小的、年轻的;右边的部首是“口”,表示意思是人的嘴。整个词的总笔画数为7画。
《少吏》一词源于古代汉语,用来描述年轻的官员或低级官吏。在繁体字中,该词的写法为「少吏」。
在古代,「少吏」的写法可能因地域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在汉朝时期可能写作「少吏」,而在唐朝时期可能写作「少吏」。
1. 他是一位年轻的少吏,拥有出色的才华。
2. 这个部门的少吏们要严格遵守纪律。
年少、官吏、少年、年轻、官员
年轻官员、年少官员、年轻吏员、年少吏员
老吏、高级官员、长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