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morial to the emperor] 封建时代臣子呈交帝王的陈述意见的文字
(1).同“ 表彰 ”。《汉书·武帝纪赞》:“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洛学》:“时上方崇厉 苏氏 ,未遑表章 程氏 也。” 清 恽敬 《卓忠毅公遗稿书后》:“ 忠毅 授命於 建文 四年,其生平经济气节,前人已表章之,如日月之著矣。” 胡适 《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他( 金圣叹 )又极力表章那没有招安以后事的七十回本。”
(2).表明。《释名·释首饰》:“章甫, 殷 冠名也。甫,丈夫也,服之所以表章丈夫也。” 毕沅 疏证:“《太平御览》引作‘ 殷 以之表明丈夫也’。”
(3).奏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所以 魏 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 宋 欧阳修 《太子宾客分司西京谢公墓志铭》:“时天子平 刘继元 ,露布至,守臣当上贺,命 吴 中文士作表章,更数人,皆不可意。” 许地山 《春桃》:“昨天你背回的那一篓,早晨我打开一看,里头有一包是 明朝 高丽王 上底表章,一分至少可卖五十块钱。”
(4).上奏章。 唐 康骈 《剧谈录·凤翔府举兵讨贼》:“唯 凤翔 信耗不通,贼议兴师致讨,有奔来者具述其事,於是监军与僚佐代为表章。”
“表章”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中有不同体现。根据权威资料综合解释如下:
同“表彰”
指表扬、显扬,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汉书·武帝纪赞》记载汉武帝“表章《六经》”,即推崇儒家经典。该用法强调对人物或事物的公开赞扬。
奏章(名词)
特指封建时代臣子呈递给帝王的文书,用于陈述意见或汇报事务。如《文心雕龙》提到魏初表章“指事造实”,即内容务实。在《三国演义》等小说中,“表章”常指此类正式文书。
上奏章(动词)
作为动词使用时,指向帝王呈递奏章的行为。例如《宋史》中“命吴中文士作表章”即指撰写奏章。
现代汉语中,“表章”作为“表彰”的用法已逐渐被替代,而“奏章”相关含义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例如提到的“形容外表标志”属于现代网络语境下的延伸,需谨慎使用。
提示:如需具体文献例证或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汉书》《文心雕龙》等典籍。
表章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具有多个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是由“言”和“页”组成,总共有11个笔画。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表章的信息。
表章最早源于古代文字,其古时的写法是有所不同的。在古代,表章的字形是由“設”和“頁”组合而成。这个字出现在《说文解字》中,用来描述一种盖印的木雕。
在繁体字中,表章的写法相对保持了较为传统的形式,没有太多的变化。保留了“設”和“頁”的组合。
在古代写法中,表章的字形是由“設”和“頁”组合而成。其中,“設”表示工具,而“頁”表示书的一页。这个字形传递了古人在文化交流中使用的盖印工具的形象。
1. 他亲自制作了一枚精美的表章,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的朋友。
2. 在公文上盖上表章,代表这份文件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1. 表章刻制:制作表章的过程。
2. 表章纹样:表章上所刻的纹样。
3. 表章印刷:使用印章进行印刷。
1. 印章:也指用于盖印的工具。
2. 印信:特定的盖印文档。
1. 撤章:除去已经盖上的表章。
2. 去印:将印章上的图案擦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