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狭窄、险要。 清 朱彝尊 《游晋祠记》:“ 桑乾 滹沱 ,乱水如沸汤……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 雁门 句注 ,坡陀阨隘。”
“阨隘”一词在古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涉及地形特征及引申的抽象意义。以下是综合古籍和字源资料的解释:
字形构成:
“隘”为形声兼会意字,籀文写作“隘”,以“阜”(土山)为形旁,“益”为声旁。其本义为“狭窄”,如《说文解字》释为“陋也”。
“阨”与“隘”通假,二者在古籍中常混用,均表示狭窄、险阻之意。
发音演变:
“隘”读作“ài”时表狭窄(如“狭隘”),读作“è”时则与“阨”同义。
地形险要:
指险峻狭窄的关塞要道,如《左传》载“不以阻隘也”,《战国策》提到“塞黾隘”。
狭窄局促:
本义为空间狭小,如《礼记》注“狭陋也”,《古诗十九首》中“道隘不容车”。
引申为心胸或见识的狭隘,如《孟子》评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困境与窘迫:
通“阨”,表示穷困或处境艰难,如《荀子》言“生民则致贫隘”,《战国策》中“隘窘”指困厄。
现代汉语中,“隘”主要用于形容地势险要(如“关隘”)或心胸狭窄(如“狭隘”),而“阨”已较少单独使用,多保留在古籍或成语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来源(见-6)。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