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北闱的意思、北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北闱的解释

(1).明堂的北门。 汉 蔡邕 《明堂月令论》:“古大明堂之礼曰……日入出北闈,视帝节猷。《尔雅》曰:‘宫中之门谓之闈。’王居明堂之礼,又别阴阳门,东南称门,西北称闈,故《周官》有门闈之学。”

(2). 明 清 科举制对 顺天 (今 北京市 )乡试的通称。《明史·选举志二》:“其他指摘科场事者,前后非一,往往北闈为甚,他省次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 诸升之 文思繁富,三赴北闈,不售。” 胡适 《<海上花列传>序》:“﹝ 韩邦庆 ﹞尝一试北闈,仍鎩羽而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北闱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指向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两类考场之一,需结合古代政治文化背景理解其内涵。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北闱(拼音:běi wéi)指明清两代设于北京顺天府的乡试考场,与南京应天府举行的“南闱”对应。其名称源于“闱”的本义(科举考场)和方位词“北”,特指京城所在的北方考场。

例证:

“北闱多显宦,盖天子脚下,英才云集。” ——《清史稿·选举志》

二、历史制度背景

  1. 空间定位

    明代迁都北京后,顺天府(今北京)成为北方乡试中心,称“北闱”;应天府(南京)则称“南闱”。两处考场分别选拔直隶(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与江南地区的举人。

  2. 功能差异

    北闱因地处政治中心,考生多含官宦子弟,竞争激烈;南闱则以江南文风鼎盛闻名,士子学术功底深厚。二者共同构成科举双轨体系。

三、文化延伸与相关词

四、权威来源考据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清代顺天乡试称‘北闱’,江南乡试称‘南闱’。”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1卷,第788页。

  2. 《辞源(修订本)》

    释文:“明清科举,称顺天乡试为北闱,江南乡试为南闱。”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3.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

    考证:“北闱因直隶于京畿,主考官多由皇帝钦点,规格高于外省。”

    来源:刘海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15页。

五、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北闱”因科举制度消亡而成为历史词,仅见于古籍研究与文史论述,但其反映的古代教育空间分置理念仍具学术价值。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辞源》及科举研究专著,未提供链接因需确保来源权威性与实体文献对应。如需进一步考据,可查阅上述纸质文献或国家图书馆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

网络扩展解释

“北闱”是明清科举制度中的专有名词,具体含义及相关解释如下:

1.基本含义

2.历史背景与制度特点

3.地理位置与象征意义

4.相关对比

5.顺天府的特殊地位

北闱是明清科举制度中北京地区乡试的专称,体现了政治中心在科举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因历史事件衍生出复杂的社会文化意涵。如需进一步了解科举流程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明史·选举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翺翔白雁班瞵霸气北珠编订才地裁割蝉鸟搀拽唓嗻吃苦头持盈保泰抽闲搭罗澹坐打礮登高必赋翻江倒海发铏蜂台俯卧撑干巴利脆睾睾关节痛孤雌生殖解珥克丁克卯扣布老道长连理盘乱实伦敦大学鹿皮苍璧蒙翳糜散敲磕耆羸凄戾起任色候煽权神出鬼入生菜甚休守口如瓶收帘顺逆绥导韬词腾辨通扯蜿蜿虵虵鍡鑘雾惨云愁想念相迕校址侠术翕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