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行节操。《魏书·王肃传》:“誓雪怨耻,方展申復,穷諭再期,蔬緼不改,诚季世之高风,末代之孝节也。”《新唐书·忠义传中·颜杲卿》:“ 泉明 有孝节,喜振人之急。”《元史·李德辉传》:“至郡,崇学校,表孝节,劝耕桑,立社仓,一权度,凡可以阜民者无不为之。” 明 李东阳 《明故谢公墓志铭》:“公读书识理道,承家世,孝节志图不辱。”
“孝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综合搜索结果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含义 “孝节”由“孝”与“节”组合而成:
二、深层内涵
道德价值观
指将孝顺父母与坚守节义相结合,既体现家庭伦理,又延伸至社会责任感。如《元史》记载官员通过“表孝节”来教化民众( )。
社会表彰形式
古代官府常为孝女、节妇立牌坊,以“孝节”作为表彰标准,这类牌坊盛行于宋至清代()。
三、历史与文化关联
四、现代意义
虽然古代表彰形式已淡化,但“孝”与“节”的核心精神仍被视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孝节》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价值观,孝和节的结合。孝指尊敬、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节指遵守节令、遵守法规、尊重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孝节》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孝和节两个部分。孝的部首是子,总共4画;节的部首是艸,总共9画。
《孝节》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的一句话:“孝者,所以事君也,忠者,所以事国也;亲亲者,所以事亲也。”此言表达了孝顺父母、尊敬君主和忠诚国家的观念。
在繁体字中,孝节可以写作「孝節」。
在古代汉字中,《孝节》两字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唐代的金文中,孝的写法为孝,节的写法为節。
1. 他以孝节闻名于世,深受人们的敬重和尊重。
2. 孝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孝心、孝顺、孝敬、孝行、孝子、节俭、节日、节约、节奏、节目。
孝行、孝顺、孝敬、敬孝、事父母、养老、尊老爱幼。
不孝、不顺、不尊、不敬、忽视、违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