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丧家之狗的意思、丧家之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丧家之狗的解释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适 郑 ,与弟子相失, 孔子 独立郭东门。 郑 人或谓 子贡 曰:‘东门有人,其顙似 尧 ,其项类 皋陶 ,其肩类 子产 ,然自要以下不及 禹 三寸,纍纍若丧家之狗。’”后因以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儒林外史》第五回:“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可是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 汉 王充 《论衡·骨相》:“ 子贡 以告 孔子 , 孔子 欣然笑曰:‘形状未也,如丧家狗,然哉!然哉!’” 宋 陆游 《归老》诗:“纍纍丧家狗,喔喔失旦鸡。”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第一部一:“穷汉饿的象只丧家狗, 崔二爷 心狠见死他不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丧家之狗"(也作"丧家之犬")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含义随着时代演变而有所延伸,核心均指向失去依靠、处境狼狈的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1. 本义与核心释义:

    • 字面义:指失去了主人家的狗。这里的“丧”(sàng)意为“失去”,“家”指喂养它的主人家或归属之地。
    • 比喻义:比喻无处投奔、失去依靠、惊慌失措、狼狈逃窜的人。这个比喻义是其最常用和核心的含义。它形象地描绘了人或事物失去凭借、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的窘迫情状。
  2. 典故出处与经典描述:

    • 该成语的经典形象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郑国与弟子走散。郑国人向子贡描述独自站在城东门的孔子:“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如实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认同了这种描述,感叹自己当时奔波劳碌、理想难行、无处安身的境遇确实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这个典故赋予了成语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形象基础。
  3. 现代用法与引申:

    • 在现代汉语中,“丧家之狗”主要使用其比喻义,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 常用于形容:
      • 失败后惊慌逃跑、失去靠山的敌人或对手(如:敌人被打得如丧家之狗,仓皇逃窜)。
      • 失去权势、地位或后台,变得孤立无助、狼狈不堪的人(如:贪官落马后,其党羽如丧家之狗)。
      • 形容人失魂落魄、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样子(如:他失业后,整日像只丧家之狗)。

“丧家之狗”源于《史记》对孔子落魄时刻的经典描述,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惊慌狼狈的人或事物。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一个贬义成语,形象地刻画了失败、失势或落魄者的窘迫状态。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丧家之狗”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àng jiā zhī gǒu(注音:ㄙㄤˋ ㄐㄧㄚ ㄓ ㄍㄡˇ),字面意为“失去主人的狗”。其详细解释如下:

  1. 出处与典故
    源自《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郑国与弟子失散,郑人形容他“累累若丧家之狗”。此处“丧”读作sàng,指失去家族依靠的状态。

  2. 比喻意义
    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的人,或形容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的狼狈状态。如元代郑廷玉《后庭花》中“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3. 现代用法
    多含贬义,用于描述落魄不得志或慌乱逃窜的情形。例如:“敌人溃败后,如丧家之狗般仓皇逃窜”。

  4. 同义词与扩展
    亦作“丧家之犬”(如《金瓶梅》),近义词包括“漏网之鱼”“惊弓之鸟”等,均强调失去庇护后的窘迫。

注:部分古籍中“丧”字读sāng(表丧事),但现代汉语统一读sàng,侧重“失去”而非“治丧”义。

别人正在浏览...

哀结凹陷白云谣背约嬖姬布施朝夕之策彻明陈耕城镇居民单韵母烦使風化封茅風雨凄凄贯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顾盼多姿函夏宦场皇道黄花女儿熀烂皇舞葫萝卜甲癸鉴知解谕羁服艛舰魔力努嘴胖唇盘街偏王譬似泼言语挈辞齐洁侵凌钦年商品流通生死予夺试点石崖疏傲数字化邃冲缩退汤匙戃怳特创天作之合听墙根通榜偷息小肚协晨谢悰懈倦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