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秉旄的意思、秉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秉旄的解释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资治通鉴·唐昭宗光化三年》:“况 王氏 秉旄 五代 ,时推忠孝。” 宋 曾巩 《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司封抱能屈初龄,秉旄怀紱晚始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秉旄(bǐng máo)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手持旄节,象征掌握兵权或统帅军队。以下从字义、词义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字义解析

    • 本义为“持握、执掌”,《说文解字》释为“禾束也”,引申为手持器物或掌管权力。如《诗经·邶风》中“右手秉翟”,即手持雉羽舞蹈。
    • 指以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古代作为军事指挥或使者符节。《周礼·春官》载:“旄,旌旗之属,注旄于竿首。”其形制高贵,象征权威。

合成词义:

“秉旄”即手持旄节,特指统帅军队或代表帝王行使军事权力,常见于描述将领、诸侯或重臣的职权。


二、词义与文化内涵

  1. 军事统帅权象征

    旄节是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霍去病“秉旄仗钺”,凸显其统军身份。唐宋诗词中亦多用此意象,如岑参《轮台歌》“上将拥旄西出征”,指主将持节出征。

  2. 政治权威的延伸

    周代诸侯受封时获赐旄节,代表代天子治理疆土。《左传·宣公十二年》记楚庄王“建旄而麾”,彰显霸主地位。汉代使节持“节旄”出使,如苏武持汉节牧羊,体现国家威仪。

  3. 礼仪与等级制度

    旄的材质(牦牛尾)和装饰颜色区分等级。《礼记·曲礼》载:“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其中“招摇”即饰旄的旌旗,标志主帅方位。


三、经典文献用例


学术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释“秉旄”为“执持旄节。指掌握军权”,引《后汉书·刘盆子传》例证。

  2. 《辞源》(修订本)

    强调其源于周代仪制,注:“秉,持也;旄,幢也,以牦牛尾注旗竿。”

  3. 《中国古代车舆马具》(刘永华著)

    详析旄旗的形制与军事用途,考证其从祭祀法器演变为军权符号的过程。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资源链接,此处仅标注文献名称。建议读者通过权威工具书或学术数据库进一步查证。)

网络扩展解释

“秉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ǐng máo,其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指“持握旌旗”()。古代旌旗是军队指挥权的象征,因此该词常引申为掌握兵权 或统帅军队( )。

  2. 象征意义
    在古代军事语境中,“秉旄”不仅体现对军旗的实际操控,更强调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常用于描述将领或统帅的权威地位()。


二、历史与文学用例

  1. 经典文献

    • 《资治通鉴》提到:“况王氏秉旄五代,时推忠孝”,指王氏家族长期掌握兵权()。
    • 宋代曾巩在墓志铭中写道:“司封抱能屈初龄,秉旄怀紱晚始亨”,形容人物晚年才执掌大权()。
  2. 成语关联
    成语“秉旄仗钺”进一步强化其军事含义,字面指手持白旄(军旗)和黄钺(兵器),象征受命出征的威严()。


三、总结

“秉旄”的核心意义是通过持旗象征军事统率权,常见于历史文献和诗词中,用以突显将领的权威或家族的权势传承。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尚书·牧誓》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凤凰拜衮年傍晌砭灼不属姹女谶语道藩地傅东床娇婿洞户东髽短盘符瑞图该悉给给割据一方攻夺遘患丱日嫢嫢贵艳虾蟆泉火泉建言较证佳日极庙荆关计掾絶世宽譬枯鱼涸辙两岐歌灵子龙轩陆桥矛戈秘轨内存内意劈画剖裂热膏人陈柔愞软局子僧宇山嵓深处沈羽税外方圆跳到黄河洗不清透走土帝脱头脱脑卫蘧象耕鸟耘先意希旨斜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