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外方圆的意思、税外方圆的详细解释
税外方圆的解释
唐 藩镇于朝廷规定的常税之外,巧立名目,括取民财,进贡皇帝,称“税外方圆”。《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藩镇多以进奉市恩,皆云税外方圆。” 胡三省 注:“折则成方,转则成圆,言於常税之外,别自转折,以致货财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因为他( 唐德宗 )贪财,节度使多以进奉名义来讨喜欢。名目有‘税外方圆’(正税外周转)、‘用度羡馀’等等。”
词语分解
- 税的解释 税 ì 国家向企业或集体、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税收。税额。税款。税率。税法。税制。税务。 姓。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 方圆的解释 ∶指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公里方圆之内的个内湖 ∶围绕;在;周围地这个湖方圆一里,宽半里详细解释亦作“ 方圜 ”。亦作“ 方员 ”。.方形与圆形。亦泛指事物的形体、性状。《管子·形势解》:“以规矩为方圜
网络扩展解释
“税外方圆”是唐代历史中的一个特定术语,主要用于描述地方藩镇在常规税收之外敛财进贡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基本含义:指唐代藩镇在朝廷规定的常规赋税(正税)之外,通过巧立名目额外征收财物,用以进贡皇帝或讨好中央。
- 词语构成:
- “税外”:常规税收之外的范畴。
- “方圆”:原指货币的转换方式(如将粮食折成钱币或转购其他物资),引申为通过变通手段获取财物。
2.历史背景
- 出现时期: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藩镇割据现象严重,中央财政紧张。
- 目的:藩镇为巩固地位,以“进奉”名义向皇帝进贡,换取政治庇护或权力认可。
- 典型名目:除“税外方圆”外,还有“用度羡馀”(财政结余)等名目。
3.操作方式
- 敛财手段:在正税基础上,通过加征、折变(如将实物税转为货币税)、摊派等方式搜刮民财。
- 影响:加重百姓负担,导致民间经济凋敝,进一步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4.文献记载
- 《资治通鉴》提到:“藩镇多以进奉市恩,皆云税外方圆。”胡三省注:“折则成方,转则成圆,言于常税之外别自转折,以致货财也。”
- 《中国通史》指出,唐德宗因贪财,纵容藩镇以“税外方圆”等名义进贡,加剧了社会矛盾。
5.与现代的关联
- 该词为历史术语,现代汉语中无实际应用,但可作为研究唐代财政史的重要案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税收制度或具体历史事件,可参考《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等权威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税外方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税外方圆》是一个成语,意为超越了税收范围,即指一些隐藏的收入不被纳税机关所掌握。
拆分部首和笔画
《税外方圆》这个成语的部首是“方”,笔画数为4。
来源
《税外方圆》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中国,当时明朝政府实施了严格的征税制度,然而,由于一些商人和地主等群体的漏税、偷税等行为,很多财产收入没有被列入税务部门的征税范围。因此,人们将这种隐藏的收入称为“税外方圆”,以强调这些财富脱离了正常的税收监管。
繁体
《税外方圆》的繁体字为《稅外方圓》。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写作《税外方圆》的汉字拆分和现代略有不同。其中,“方”字在古代写作“方阜土”,而“圆”字写作“囗元。”
例句
1. 他的财产来源于各种渠道,其中的大部分都属于《税外方圆》。
2.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税外方圆》资产的查处力度。
组词
相关的组词有:税收、税务、方正、圆满。
近义词
类似意义的词有:躲税、逃税、漏税。
反义词
与《税外方圆》相反的词是“纳税”,意为按规定的程序缴纳税款。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