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淖的意思、潦淖的详细解释
潦淖的解释
淤泥,泥浆。 唐 欧阳詹 《南阳孝子传》:“平田积水,潦淖到脛。”
词语分解
- 潦的解释 潦 ǎ 雨水大。 路上的流水,积水:潦水。 潦 à 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 潦 á 〔潦河〕水名,在中国河南省西南部。亦称“垢河”。 〔潦倒〕a.落拓不羁,举止不自检束;b.颓丧,失意。 〔
- 淖的解释 淖 à 烂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泞(泥泞)。 〔淖尔〕蒙语,湖泊,如:“罗布淖淖”(即“罗布泊”,在中国新疆 * 尔自治区)。 柔和。 淖 ò 古同“绰”,绰约。 淖 ō 姓。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由于"潦淖"属于生僻词汇,未收录于主流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其释义需结合构词法与古籍用例综合考释。现基于权威文献分析如下:
一、单字溯源与构词解析
-
潦(lǎo/lào)
- 《说文解字》:"潦,雨水也"(段玉裁注:"雨水谓霖潦之水"),本义指雨后积水,引申为低洼积水之地(如《韩非子》"天雨,廷中有潦")。
- 《王力古汉语字典》标注"潦"通"涝",表水淹、洪灾(如《庄子·秋水》"禹之时十年九潦")。
-
淖(nào)
- 《说文解字》:"淖,泥也"(徐锴系传:"泥濡甚曰淖"),指深厚的烂泥(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有淖于前")。
- 《汉语大字典》释为泥沼、泥泞状态(例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
合成词推论:"潦淖"为同义复合词,指积水与淤泥混杂的泥泞之地,强调地面因水浸而淤软难行。
二、古籍用例佐证
虽"潦淖"直接用例罕见,但近义结构可旁证:
- 《楚辞·九叹》王逸注:"淖溺,犹沉溺也","潦"与"淖"均含沉陷、淤滞意象。
- 宋代《集韵》:"淖,泥淖也",与"潦"的积水义结合,可推知水淤交困之境。
三、现代权威辞书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未收录"潦淖",但"潦"释为"积水","淖"释为"泥沼"(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 《辞源(修订本)》:强调"淖"表"泥潭","潦"表"积水不流"(商务印书馆,2015)。
结论释义
潦淖(lào nào):古籍衍生复合词,形容雨水淤积形成的泥泞沼泽地带,隐含陷溺难行之意。其义由单字本义叠加而成,属描述自然地貌的具象词汇。
权威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 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
网络扩展解释
“潦淖”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liáo nào,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基本释义
指淤泥、泥浆,多用于描述积水泥泞的状态。例如唐代欧阳詹《南阳孝子传》中的例句:“平田积水,潦淖到脛(田地被水淹没,泥浆深至小腿)”()。
2.词源与构成
- “潦”:本义为雨水大或积水,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雨水大貌”。
- “淖”:指泥沼、烂泥。
两字组合后,更强调泥水混合的黏稠状态()。
3.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古籍或文学描述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其语境多与自然环境的泥泞、行走困难相关,如描写雨后泥地、沼泽等场景()。
4.相关扩展
提示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日常交流中较少出现,需结合具体文献或历史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阳孝子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傍览跋前踬后不可避免卜祝草猝草土臣超颖车驳趁钱掣所尺水舛讹百出次官殚微铎刀度市仿影樊素格綳格綳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挂镰观鼎顾护归藏浑沌家谕户晓节窍荆轲刺秦王靖匡晋授坰野羁役頍弁老腐连三接四銮旗赂田卖厅角慢化懋戒门阁纳访你唱我和奇货可居欺弄趋之如鹜色胆如天牲杀誓剑碎剐凌迟涕淫投産文昌省輼车蕰崇蚊蚋窝囊肺伍参五臣吴光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