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归藏的意思、归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归藏的解释

(1).三《易》之一,相传为 黄帝 所作。《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贾公彦 疏:“此《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於中,故名为《归藏》也。” 汉 桓谭 《新论》:“《归藏》四千三百言……藏于太卜。”《隋书·经籍志一》:“《归藏》十三卷, 晋 太尉 薛贞 注…… 汉 初已亡,案 晋 《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 元 张可久 《满庭芳·金华道中》曲:“数前程掐得箇《归藏》卦。”

(2).敛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 王冰 注:“物寒故归藏也。” 高士宗 注:“内归藏密也。”

归葬。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今者归藏有日,先远戒期。” 明 高攀龙 《泰伯庙碑》:“盖 梅里 平墟 为 泰伯 端委之地, 皇山 为归藏之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归藏"是中国古代哲学与文献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学释义 "归藏"由"归"与"藏"复合构成。《汉语大词典》释"归"为返回、归宿之义,"藏"指潜藏、贮藏。二字合称引申为"万物归藏于地"的哲学概念,象征阴阳转换中阴气的终极归宿,与四季中的冬季相对应。

二、典籍指称 特指失传古籍《归藏》。《周礼·春官》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据《汉书·艺文志》考据,此书成于商代,以坤卦为首,体现殷商尊地母的哲学体系。西晋时期出土的《汲冢书》曾收录残篇,今存清代严可均、马国翰辑佚本。

三、文化学内涵 在易学体系中,"归藏"代表"藏往知来"的认知范式。宋代邵雍《皇极经世书》阐释其"气终而象变"的核心思想,认为这是古人通过观察万物敛藏状态推演宇宙规律的认知模型。1993年湖北王家台秦简的出土,为研究其"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的原始卦序提供了实物佐证。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保留着"收敛储藏"的基本义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列为书面语词汇,例词"秋收归藏"仍在使用。在考古学领域,"归藏"特指秦简整理工程中编号15-1至15-394的易类文献群。

网络扩展解释

“归藏”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析,综合了古籍文献、现代释义及使用场景:

一、古代典籍《归藏》

  1. 《三易》之一
    归藏是古代占卜典籍,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相传为黄帝所作,以坤卦(象征地)为首,强调万物归藏于地的哲学观。其内容在汉初已大部分失传,现存多为后世辑录的佚文。

  2. 历史地位与特点
    《周礼》记载其为商代《易经》版本,魏晋后失传。据汉桓谭《新论》描述,《归藏》约4300字,内容多涉神话(如大禹、后羿传说),与《周易》风格不同。

二、敛藏与收藏

  1. 本义与引申义
    “归”指归还、收回,“藏”指隐藏。组合后表示将珍贵事物收藏保存,避免外露。例如中医文献《素问》用“归藏”描述寒气内敛的状态。

  2. 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比喻对才华、经验的保留,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如“肚脐为元气归藏之根”(中医理论)。

三、其他含义

  1. 归葬
    古汉语中可指安葬逝者。如唐代王勃文“归藏有日”即此意。

“归藏”以古籍《归藏》为核心含义,衍生出收藏、归葬等引申义。其哲学思想强调内敛与回归,对后世文化、医学等领域均有影响。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佚文,可参考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版本。

别人正在浏览...

岸忽黯然魂销白龙白茆保就薄殖编纂柴汝官哥澄泊俦与词华村讴彫靡钓人饤坐男敦授多产而后二韭浮皮潦草孤儿救祖记牿服骨头骨脑雇讬欢如假道灭虢金薄今回津阳门羁人居震慨当以慷矿政老兄乐娱留更禄入緑骥南陇搦战佩璲平忽僻左怯生雀稗日薪尚父缮校眎掌书帷泗沂私卒君子肃膺探赜钩深詷喝投食妥首往日委悉五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