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曲的意思、过曲的详细解释
过曲的解释
戏曲名词。南曲曲牌除引子、尾声外,统称为“过曲”。如《牡丹亭·惊梦》以《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六个曲牌为一套,除引子《绕池游》和末曲《尾声》外,都属于过曲。
词语分解
- 过的解释 过 (過) ò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超出:过于。过度(?)。过甚。过奖(谦辞)。过量(刵 )。过剩。过犹不及
- 曲的解释 曲 (⑥麯) ū 弯转,与“直”相对:弯曲。曲折(?)。曲笔(a.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b.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曲肱而枕。曲尽其妙。 不公正,不合理:曲说。曲解(?)
专业解析
"过曲"是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南戏与传奇)剧本结构中的专门术语,指在引子(开场曲)之后、尾声之前的主体唱段部分。其核心含义与特点如下:
-
结构位置与功能:
- 位于一出戏的开场引子之后,是戏剧情节展开和人物情感抒发的核心段落。
- 承担着叙述事件、推进剧情、刻画人物性格、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功能,是戏曲唱腔的主体构成部分。
- 在尾声(或下场诗)之前结束,标志着该出戏主体情节的告一段落。
-
音乐与文学形式:
- 由一支或多支曲牌连缀组成。这些曲牌的选择和连接(即“套数”)需符合宫调规律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 曲牌本身有固定的格律(字数、句数、平仄、韵脚)和相对稳定的音乐旋律框架。
- 剧作家在“过曲”部分需要依据曲牌格律进行填词创作,是戏曲文学性的重要体现。
-
与“引子”、“尾声”的区别:
- 引子:通常位于一出戏的开头,多为角色上场时所唱,起到自报家门、介绍背景、定场的作用。引子多为散板或节奏自由的曲牌,结构相对短小。
- 过曲:承接引子,是戏剧内容的主体,由多支有板有眼的曲牌组成,篇幅较长,音乐和文学形式更为规范复杂。
- 尾声:位于一出戏的结尾,通常由几句诗或一支短小的曲牌构成,用于总结剧情、预示下文或抒发感慨。
举例说明:
在昆曲《牡丹亭·惊梦》一出中:
- 引子:杜丽娘上场唱的【绕池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介绍背景和心情。
- 过曲:此后的【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等一系列曲牌,构成主体部分,详细描绘游园过程、所见春景及由此引发的青春觉醒和幽怨之情。
- 尾声:最后通常以几句下场诗作结。
“过曲”是中国古典戏曲剧本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特指引子之后、尾声之前,由一支或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主体唱段。它既是戏曲音乐(套曲)的核心载体,也是戏剧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的主要手段,体现了戏曲艺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高度融合。
由于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权威在线汉语词典或戏曲专业网站链接,以上解释依据公认的中国戏曲理论常识及术语定义整理而成。建议查阅《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等权威工具书获取更详尽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过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作为成语的含义(guò qū)
-
基本含义
指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不再纠结或计较,强调放下过往、向前看。
-
详细解析
- “过”指过去,“曲”意为弯曲,比喻将过去的事情“弯曲处理”,即不再执着。
- 源自古代寓言:一位学者用弯曲的竹管吹奏音乐,比喻“过去虽已弯曲,但仍有影响和教训”。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劝解他人释怀怨恨或遗憾,适用于家庭、职场等需要化解矛盾的场合。
二、作为戏曲术语的含义
-
定义
南曲曲牌中,除引子、尾声外的曲牌统称为“过曲”。
-
实例
如《牡丹亭·惊梦》中,《步步娇》《皂罗袍》等曲牌均属过曲,而《绕池游》为引子,《尾声》为末曲。
- 成语层面:强调豁达心态,与“既往不咎”近义。
- 戏曲层面:特指南曲结构中的中间曲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牡丹亭》相关戏曲文献或成语典故集。
别人正在浏览...
苞裹变容改俗避辟才器常声捶床祠灶骀宕单绪打偏手掉眼地脊丁丁光光发皇张大防主凤苑福履改弦勾肆圭尺缓冲警利旌延九馗旧时军服考馆老鳏连厢涖官慢词毛瑟盟军免却南川鸟鱼国骈郁谱第黔庶起官囚首垢面若涉渊冰赏银生事扰民神雀石锚兽炭随荫天厨腆默通比颓靡宛肖微行文武全才五月献书小蹇小人物西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