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催粮的意思、催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催粮的解释

催缴钱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佥粮里》:“故催粮排里,必老成殷实、小心畏法者,方可当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催粮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特征的复合词,由动词"催"与名词"粮"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对构词语素的解释:"催"指促使行动加快,"粮"特指田赋征收的粮食实物。该词在明清文献中多指官府通过行政手段催促百姓完成税粮缴纳的强制性行为,《明史·食货志》记载的"州县催科,专差粮长"即印证了这一行政制度。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催粮"在现代汉语中已演变为隐喻性表达,常用于描述对既定任务的督促执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收录该词在晋语区的使用案例,指代上级对工作进度的催促行为。需要注意的是,该词的古代行政含义在《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中被归类为"赋役制度"词系,与"漕运""折色"等术语构成完整的税赋语义场。

网络扩展解释

“催粮”是一个历史性词汇,主要含义为催促缴纳钱粮(即赋税),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催粮”指官府或相关机构催促百姓缴纳粮食税赋。其中“粮”不仅指实物粮食,也包含以粮食折算的赋税款项。例如清代《福惠全书》提到,催粮需由“老成殷实、小心畏法者”负责,侧面反映其重要性。

  2. 词源与结构

    • 催:意为催促、促使行动,如“催缴”“催生”。
    • 粮:指粮食或农业税,如“公粮”“钱粮”。
      组合后特指对赋税征收的行政催促行为。
  3. 历史背景
    在清代及更早的农业社会中,钱粮是政府主要财政收入,催粮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环节。执行者(如“粮里”)需具备可靠品质,以避免贪污或执行不力。

  4. 相关词汇扩展

    • 钱粮:赋税的总称,包含货币与实物税。
    • 完粮:指完成赋税缴纳。
    • 粮里:古代基层负责征税的职务名称。
  5. 现代使用情况
    随着赋税制度变革,“催粮”一词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用于描述古代社会运作。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福惠全书》等清代政书。

别人正在浏览...

哀词败醯鲍谢本头儿避眼成身成效扯挦辞活黨固等时吊死缔纶玎玎东园温明断织劝学发难房庙愤恨该首高樔高鉴寡虞国际劳动节果馔行家话贺辞横击节鼓节葺鸡鞠絶人苦干闚盗倈倈老盆连玺联想蛎蚝陵栢领荐龙颡论长说短落地眇藐妙态潜仙骑鹤化啓四体人风任甚么鋭角散宕山戎沈眠顺颂松瓤天戮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