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书·陶侃传》:“及 王敦 平,﹝ 陶侃 ﹞迁都督 荆 雍 益 梁州 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 荆州 刺史……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餘雪犹溼,於是以屑布地。及 桓温 伐 蜀 ,又以 侃 所贮竹头作丁(钉)装船”。后以“武昌剩竹”比喻可以利用的材料。 明 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小引》:“顾逸事新语可佐谈资者,乃先是所罗而未及付之于墨,其为 栢梁 餘材, 武昌 剩竹,颇亦不少,意不能恝,聊復缀为四十则。”
“武昌剩竹”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中性成语,主要用于书面语境,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比喻尚可备用的材料,强调对剩余资源的合理利用。该成语出自《晋书·陶侃传》。
二、典故背景
东晋名臣陶侃任荆州刺史时,曾命人收集造船剩余的木屑和竹头。后来木屑被用于雪后铺地防滑,竹头则制成钉子用于战船维修。这种节俭和物尽其用的做法成为成语来源。
三、用法特点
四、近义表达
同义成语为“竹头木屑”,二者均出自同一典故,强调对零碎材料的重视。
注:该成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如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参考《晋书》原文或汉典等专业词典。
《武昌剩竹》是一个成语,由五个字组成。下面将解释它的意思、拆分它的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汉字写法以及举例使用。
《武昌剩竹》意为在武昌地区还有剩余的竹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物产丰富,资源富余。
《武昌剩竹》的部首和笔画分别是:
《武昌剩竹》这个成语出自宋代刘瑾的《安南杂记》。这个成语是根据湖北武昌地区竹子丰富的现象而来,用来形容物产丰富,资源富余的地方。
《武昌剩竹》的繁体字为「武昌剩竹」。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武昌剩竹》的古代汉字写法为「武倉剩竹」。
这是一个使用《武昌剩竹》的例句:“这个地方物产丰富,竹子不仅用来建筑,还剩下很多,真是个武昌剩竹的地方。”
与《武昌剩竹》相关的组词有:
与《武昌剩竹》意思相近的成语有:“物产丰富”、“资源富饶”。
与《武昌剩竹》意思相反的成语有:“物产贫乏”、“资源匮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