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勿的意思、四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勿的解释

孔子 主张克己复礼,应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见《论语·颜渊》。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十二:“ 颜生 躬四勿, 曾子 日三省。” 元 方回 《送宋昶明仲湖州学录》诗:“ 颜子 先四勿,韶冕患不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勿"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修身准则,源自《论语·颜渊》篇,由孔子提出。其核心含义是要求人在视、听、言、动四个方面自觉约束自身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范。具体解释如下:

一、原始出处与基本释义 “四勿”出自孔子对弟子颜渊的教诲:

“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论语·颜渊第十二》) 意为:不符合礼制规范的事物不看、不说、不听、不做。这是儒家“克己复礼”的具体实践,强调通过主动约束感官与行为来培养道德自觉。

二、具体内涵解析

  1. 非礼勿视

    指不符合礼仪道德的事物不应观看。儒家认为视觉接触会影响心性,如观看淫秽、暴力或不义之举会污染心灵,故需主动回避,保持心志纯正。

  2. 非礼勿听

    指对违背礼义的言论不予听取。包括谗言、诽谤、淫声等,防止邪念侵扰内心。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强调“听者心之枢”,突出听觉对心性修养的影响。

  3. 非礼勿言

    要求言语符合礼义规范。不说虚妄、粗鄙、挑拨之言,强调“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礼记·曲礼》进一步规范:“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体现言语的庄重性。

  4. 非礼勿动

    指行为举止需遵礼法。一切行动以“义”为准则,如《孟子·离娄上》所言:“义,人之正路也”。宋代程颐阐释为“动必以礼,所以制血气之欲”。

三、哲学基础与文化影响 “四勿”以“礼”为外在标准,“仁”为内在依据。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说明四勿的本质是通过自我约束实现仁德。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四、现代意义

“四勿”准则对当代社会仍具启示价值:

  1. 道德自律:在信息爆炸时代,主动筛选视听内容,避免精神污染。
  2. 言行规范:倡导文明交流,抵制网络暴力与虚假信息。
  3. 行为准则:提醒公民遵守法律与社会公德,如《民法典》确立的诚信原则。

: 《论语·颜渊》中华书局点校本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六

: 《礼记·乐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

: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

: 《礼记·曲礼上》

: 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 《论语·颜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王阳明《传习录·答陆原静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条诚信原则

网络扩展解释

“四勿”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论语·颜渊》,由孔子提出,用于指导个人道德修养。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四勿”指四种应避免的行为,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项要求强调对“礼”的遵循,通过约束感官与行为实现自我规范。

2.出处与背景

3.具体内容

条目 解释
非礼勿视 不合礼制的事物不主动观看(如暴力、淫秽内容)。
非礼勿听 不合礼制的言论不随意听取(如谗言、诽谤)。
非礼勿言 违背礼制的话语不轻易出口(如恶语、谎言)。
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制的行为不贸然行动(如越矩、损人利己)。

4.文化意义

5.应用场景

注意:个别资料(如)提到“勿忘、勿怠、勿懒、勿骄”的解释,实为误传或另一概念,主流文献均以《论语》原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边阃不饱和溶液布濩倡工长戚骋射大街點覷读物風馬牛不相及干灾鞈革龟龄鹤算鼓谈含蓼问疾号笛胡话毁败挥金如土降体机遘惊心吊魄巨杰军帜看徇刻虐馈饷来嗣两鼠鬭穴帘帷连岩骊肩流殍鹿巷没平仄面塑磨礲淬励摹拓内操蚍蝣牵牛蹊起今轻文启手启足取长弃短荣猨实诚尸居刷腻松丘诵志岁遗尪驽王者香帷幄五时夏成想度象寿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