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贴职的意思、贴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贴职的解释

兼职。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初,公以县之之便闻於上也, 禹锡 方以郎位贴职於计曹。”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王益柔 胜之 为馆职,年少意頡頏。 张掞 叔文 亦新贴职,年长而官已高,每羣聚輒居上座。” 清 方以智 《通雅·官制·仕进》:“以他官兼曰贴职。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皆寓崇文院。直馆、直院谓之馆职,以它官兼者谓之贴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贴职是古代官职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官员在本职之外兼任其他职务的一种称谓。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贴职主要指宋代馆阁官(如秘阁、龙图阁等)的加衔,通常授予中央或地方官员,以示荣誉或实际职能的补充。例如《宋史·职官志》提到,宋代官员若带“直龙图阁”“秘阁修撰”等头衔,即为贴职,表明其具备参与国家典籍整理或顾问咨询的资格。

从职能上看,贴职具有双重性质:其一为虚衔,用于提升官员品阶或彰显身份,如苏轼曾任“端明殿学士”,属荣誉性贴职;其二为实职,如“判某某馆”,需实际参与政务或学术管理。《历代职官表》指出,贴职制度反映了宋代“官、职、差遣分离”的官僚体系特点,其设立旨在平衡官员权责与实际事务需求。

需注意的是,贴职与“兼职”“差遣”存在区别。据《辞源》释义,贴职专指馆阁系统的加官,而“差遣”多指临时委派的实际职务。这一制度对后世官职体系演变具有参考价值,尤其在文官荣誉头衔的设置上影响深远。

网络扩展解释

“贴职”是中国古代官职制度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贴职指以现有官职兼任其他职位,属于兼职性质。该制度在宋代尤为典型,官员根据自身资历和级别可兼任不同馆阁或殿阁职名。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起源:唐刘禹锡曾以郎官身份“贴职于计曹”,表明唐代已有类似制度。
  2. 宋代完善:形成完整的职级体系,不同资历官员对应不同贴职名称(如宰执带观文殿学士,侍从带诸阁学士),并细化为九等职级。

三、职级分类(以宋代为例)

四、历史意义

贴职制度体现了古代官职的灵活性与荣誉性,既扩充了官员权限,也作为身份象征(如直龙图阁等职名代表学术地位)。政和六年(1116年)进一步细化职级,标志该制度的成熟。

如需更完整的职级列表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汉典等古籍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白阿铺博买务不知不觉侧面缠麻头续麻尾畜缩村泼当院登高望远迭步逗气段子耳参漏放桃烦恼身飞掠风景区覆勘付诸东流割臂盟公功德主光行差珩佩候骑瓠种急兵解酲浄律烂板凳疠瘥聋瞢乱妄尨民偏执狂偏转乞拉朋齐穷绔蹊遂日久岁深软绊三川三忘上座失慎送献苏枯索尽枯肠痛醉抟国佗年婉娈威蕤乌沉沉无从兀楞楞乌啼仙岛项脊轩志斜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