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两界会子的意思、两界会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两界会子的解释

即会子。 南宋 通行于南方部分地区的纸币。因其易污损、伪造,故以三年为一界,限量发行,到期以新币换旧币。后因通货膨胀,一界之中通行两界之币,遂有此称。《宋史·食货志下三》:“ 绍定 五年,两界会子已及二亿二千九百餘万。 端平 二年,臣僚言:‘两界会子,远者曾未数载,近者甫及朞年,非有破坏涂污之弊,今当以所收之会付封桩库贮之,脱有缓急,或可济事。’” 宋 叶适 《应诏条奏六事》:“盖尝仓猝不继,相视无策,遂印两界会子而权之者,有年数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两界会子"是南宋时期纸币发行制度中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个角度解析:

一、词源构成 "两界"指分界发行制度,"会子"源于宋代信用票据"会票"(《汉语大词典·会子条》),二者结合形成特有货币术语。南宋史学家李心传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明确记载:"会子两界并行,始自乾道四年。"

二、历史背景 南宋为缓解铜钱短缺推行纸币制度,1160年临安府首创"见钱关子",后发展为全国性纸币"会子"(《中国货币史》彭信威著)。乾道四年(1168年)确立分界发行制度,每界流通期限三年,新旧交替时回收旧币。

三、制度特点

  1. 发行机制:政府设"行在会子务"专管,每界发行限额1000万贯(《宋史·食货志》)
  2. 流通范围:初行于东南诸路,后扩展至两淮、湖广
  3. 兑换规则:旧会子可兑换新币,但需扣除"贯头钱"(手续费)

四、经济影响 两界并行导致货币贬值,据《文献通考》记载,绍熙年间(1190-1194)通货膨胀达400%。叶适在《水心别集》中批评:"造楮之弊,驱天下之钱,内积于府库,外藏于富室。"

五、学术评价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会子制度实开世界纸币流通之先河。"日本学者加藤繁在《中国经济史考证》中强调:"两界制体现宋代货币管理的制度创新,但也暴露封建财政的根本缺陷。"

网络扩展解释

“两界会子”是南宋时期的一种纸币,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

基本定义

“两界会子”是南宋在南方部分地区流通的纸币,主要用于替代铜钱。其名称源于发行制度:最初以三年为一周期(称为“界”),到期后需兑换新币,但因通货膨胀导致新旧两界货币并行流通,故称“两界会子”。

发行背景与机制

  1. 防伪与污损:由于纸币易伪造、易损坏,南宋政府采取“分界发行”制度,每三年回收旧币、发行新币。
  2. 限量发行:初期严格限制每界发行量,但后期为应对财政压力,超额增发货币,最终打破分界规则,出现新旧两界同时流通的现象。

通货膨胀影响

据《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定五年(1232年),两界会子发行量已达2.29亿余贯,远超初期限额。端平二年(1235年),有官员建议将回收的旧币封存以应对紧急需求,侧面反映当时货币贬值的严重性。

其他说明

注:

部分网页(如)将其解释为“不同领域的人或事物交集”,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读,此处以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含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敖包抱养本流逼降宾入如归襞褶补败餐腥啄腐斥逐垂花门触续辞诀翠衾导缆器登寻登月舱琱轭底就冯公老腹胞高气高业乖孩子过天孤稺滑吏胡尝虎棍回中肩窝孑蜺踦挐静悫掎摭课徒连樯埋魂冒行绵绵庙户米哈披剔乞儿马医全影日角龙颜肉袒负荆散吏森列善卷摄氏度腾纵条款体制玩儿相比消铄下坡不赶,次后难逢谢傅棋膝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