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ensure]∶指摘
掎摭利弊
(2) [pluck]∶摘取
(1).指摘。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 刘季绪 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 南朝 梁简文帝 《与湘东王论文书》:“吾既拙於为文,不敢轻有掎摭。” 唐 颜真卿 《<孙逖文公集>序》:“宰相 张九龄 欲掎摭疵瑕,沉吟久之,不能易一字。”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同是宪章 少陵 ,而所造各异,駸駸乎一代之盛矣。 钱牧斋 信口掎摭,谓其摹拟剽贼,同於婴儿学语。”
(2).摘取;取得。 唐 韩愈 《石鼓歌》:“ 孔子 西行不到 秦 ,掎摭星宿遗 羲 娥 。” 宋 范成大 《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掎摭成俳体,咨询逮里甿。”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至於进士科举,罢自国初。中叶屡举屡輟,动为*********所掎摭。 顺帝 末年始一大举行,而国将亡矣。”
掎摭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书面用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掎摭(jǐ zhí)指“摘取”或“采集”,常用于描述对事物的选择性提取。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摘取、拾取”,强调从整体中选取部分内容。此义项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如“掎摭史料”指从文献中摘录关键信息。
引申义与批判性用法
在古汉语中,掎摭亦含“指摘”“批评”之意。《古代汉语词典》提到该词可表示对他人观点或行为的挑剔,如“掎摭利弊”指指出优缺点。例如曹植《与杨德祖书》中“掎摭利病”,即指对文章优劣的评点。
词源与演变
据《说文解字》,“掎”本义为“偏引”(拉扯),后衍生出“获取”之义;“摭”通“拓”,原指拾取。“掎摭”二字结合后,逐渐从具体动作扩展为抽象的选择与评判行为,词义演变体现汉语从具象到抽象的表达特点。
现代使用场景
当代多用于学术批评或文献研究领域,如“掎摭史料疏漏”指指出史料中的缺失。因其古雅色彩,常见于严谨的书面表达而非口语。
“掎摭”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读音为jǐ zhí,属于动词。以下从词义、用法和语境角度详细解释:
组合后,“掎摭”可理解为“拉住并摘取” 的动作,引申为对事物的挑剔、指摘或刻意选取。
本义
指具体动作上的“拉扯、摘取”,如对植物枝叶的拉扯采集。
(例:古籍中描述“掎摭草木”)
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可见于: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提供例句以辅助分析。
案堵如故败亡棒头半毡边场忭舞筚辂脖子不明不白柴楥充充穿云裂石遄征错莫断线耳目股肱烦任蕃条乏少奉命惟谨拱辰管烘烤后恨花青素胡角建竖脚步钱假之讦以为直津湿疾如旋踵咎教酒局苛娆连二赶三两楚龙雏罗汉菜芒鍼曼漶名倡铺捐硗陿青脣穷途落魄镕今铸古身家性命收摊手爪逃杨特甚天高日远颓垣断壁巍峭谓言文禽文石陛幄茵武廕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