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消铄的意思、消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消铄的解释

亦作“ 消烁 ”。1.消减;减损。指事物由多变少,由大变小,由盛而衰。《京氏易传·否》:“阴阳升降,阳道消鑠,阴气凝结。” 唐 元稹 《赛神》诗:“吏来官税迫,求质倍称緍。贫者日消鑠,富亦无仓囷。” 清 黄宗羲 《万悔庵先生墓志铭》:“方其盛时,交游满地,事有不可言,风波消鑠且尽。”

(2).消亡;消融。《战国策·赵策四》:“ 秦 举 安邑 而塞 女戟 ……伐 魏 ,絶 韩 ,包二 周 ,即 赵 自消烁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狞目电烻,吐火噀血,跳躑哮吼,铁石消鑠。”

(3).消耗;消磨。 宋 苏舜钦 《吴江岸》诗:“壮怀消鑠尽,回首尚心惊。”《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家庭革命说》:“一即爱情,风云壮志,消鑠春华,儿女深情,淡忘国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消铄(xiāo shuò)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引申义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字源与核心释义

  1. 物理层面的消减与熔化

    “消”指逐渐减少、散失;“铄”本义为熔化金属(如《说文解字》:“铄,销金也”)。二字组合后,强调事物因外力作用而损耗或形态改变。

    :金属受热熔化(“金石消铄”),冰雪融化(“霜雪消铄”)。

  2. 抽象层面的消耗与衰微

    引申指精力、意志、时光等无形事物的逐渐耗损。

    • 《楚辞·九辩》:“形销铄而瘀伤”,形容身体憔悴。
    • 《汉书·董仲舒传》:“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穷”,其中“朘”与“消铄”义近,指民生凋敝。

二、古代典籍中的特殊用法

  1. 指代消瘦

    中古文献中常形容人体因疾病或忧思而枯瘦。

    :《黄帝内经·素问》载“大骨枯槁,大肉消铄”,描述重症消耗状态。

  2. 哲学中的转化观

    道家典籍用以阐释物质形态转化,如《淮南子·俶真训》:“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隐含“消铄”为自然循环之一环。

三、现代使用与语义演变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被“消融”“消耗”“消瘦”等替代,但保留于古籍研究及特定成语(如“形销铄骨”)中。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消铄"词条释义。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铄"字解析。
  3. 《黄帝内经·素问》卷五《玉机真藏论》。
  4. 《淮南子》卷二《俶真训》哲学概念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消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o shuò,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消减衰变
    指事物由盛转衰、由多变少的过程。例如《京氏易传·否》中提到“阳道消铄,阴气凝结”,描述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唐代元稹的诗句“贫者日消铄,富亦无仓囷”则用此词反映社会贫富消长的现象。

  2. 消亡消融
    强调事物的彻底消失或融化。如《战国策·赵策四》中“赵自消烁矣”,比喻国家势力的消亡;唐代《博异志》中“铁石消铄”则形容物质在高温下的消融状态。

  3. 消耗消磨
    多用于抽象层面的精力、意志损耗。宋代苏舜钦《吴江岸》中“壮怀消铄尽”即表达壮志被消磨的无奈。近代文献《家庭革命说》也以此词批评过度沉溺情感导致志向衰退的现象。

  4.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包括“消减”“消融”“消磨”,反义词则为“凝聚”“兴盛”等。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侧重含义(物理变化、抽象消耗或彻底消亡)。使用时需注意与“销铄”(侧重熔化)的区分。

别人正在浏览...

标刀嶓冢不给命不象话参官惨惕朝臣城郭谶兆憃昧春鳸爨桂顿废鄂博枋政法辟枫人妦媶斧绣宫縧官邸鼓翻酣醉褐衣鴅吺角持嚼裹儿计策节余锦府柳安昧视麪馆末曲沐树幕席闹天儿彭蠡情窝青油幕倾仄驱迈群纪穣岁染青染素三避上计掾生物降解诗公鼠尾轿松瘫铁不得铁腕人物涂改蛙蛭文员吴会校风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