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消铄的意思、消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消铄的解释

亦作“ 消烁 ”。1.消减;减损。指事物由多变少,由大变小,由盛而衰。《京氏易传·否》:“阴阳升降,阳道消鑠,阴气凝结。” 唐 元稹 《赛神》诗:“吏来官税迫,求质倍称緍。贫者日消鑠,富亦无仓囷。” 清 黄宗羲 《万悔庵先生墓志铭》:“方其盛时,交游满地,事有不可言,风波消鑠且尽。”

(2).消亡;消融。《战国策·赵策四》:“ 秦 举 安邑 而塞 女戟 ……伐 魏 ,絶 韩 ,包二 周 ,即 赵 自消烁矣。”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狞目电烻,吐火噀血,跳躑哮吼,铁石消鑠。”

(3).消耗;消磨。 宋 苏舜钦 《吴江岸》诗:“壮怀消鑠尽,回首尚心惊。”《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家庭革命说》:“一即爱情,风云壮志,消鑠春华,儿女深情,淡忘国是。”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消铄”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iāo shuò,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1. 消减衰变
    指事物由盛转衰、由多变少的过程。例如《京氏易传·否》中提到“阳道消铄,阴气凝结”,描述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唐代元稹的诗句“贫者日消铄,富亦无仓囷”则用此词反映社会贫富消长的现象。

  2. 消亡消融
    强调事物的彻底消失或融化。如《战国策·赵策四》中“赵自消烁矣”,比喻国家势力的消亡;唐代《博异志》中“铁石消铄”则形容物质在高温下的消融状态。

  3. 消耗消磨
    多用于抽象层面的精力、意志损耗。宋代苏舜钦《吴江岸》中“壮怀消铄尽”即表达壮志被消磨的无奈。近代文献《家庭革命说》也以此词批评过度沉溺情感导致志向衰退的现象。

  4. 近义与反义
    近义词包括“消减”“消融”“消磨”,反义词则为“凝聚”“兴盛”等。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侧重含义(物理变化、抽象消耗或彻底消亡)。使用时需注意与“销铄”(侧重熔化)的区分。

网络扩展解释二

消铄

消铄(xiāo shuò)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消”是指消失、消除的意思;而“铄”则表示熔化、融化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则,“消铄”可以拆分成“氵”、“肖”和“铄”三个部首。其中,“氵”是水的意思;“肖”表示相似或象征;“铄”则表示金属熔化的意思。整个字共有15个笔画。

来源

“消铄”一词源自《论语·阳货》中的一句话:“君子之道费而隐。”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君子修身养性并不喧哗夸耀,而是消弭了一切浮华和傲慢,最终达到内在的平和与谦逊。

繁体

“消铄”的繁体字为“消煞”,与简体字形近似,只是稍有变化。但在语义上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有所不同。对于“消铄”的古汉字写法,可以参考古籍《康熙字典》中的写法:“消”字在上半部分会加上“小”字,以形象地表示其含义;而“铄”字则在左边用“金”字代替。

例句

1. 他的坚持和努力最终使他的成绩消铄了其他人的嘲笑声。

2.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内心的痛苦逐渐消铄,变得渐渐平静。

组词

消沉、铄人、铄金、铄石

近义词

消融、融化、溶解

反义词

凝固、冷却、凝聚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