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狐媚无耻的人。《新唐书·杨再思传》:“ 张昌宗 坐事…… 武后 意申释之,问宰相:‘ 昌宗 於国有功乎?’ 再思 曰:‘ 昌宗 为陛下治丹,饵而愈,此为有功。’ 后 悦, 昌宗 还官。自是天下贵 彦范 ,贱 再思 。左补闕 戴令言 赋《两脚狐》以讥之。”《旧唐书》作“两脚野狐”。
“两脚狐”是一个汉语历史典故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两脚狐”字面意为“两条腿的狐狸”,比喻谄媚无耻、善于蛊惑人心的人,尤其指通过阿谀奉承、虚伪手段谋取利益者。
该词源自《新唐书·杨再思传》记载的事件:
张昌宗(武则天宠臣)因过失被问责时,宰相杨再思为讨好武则天,谎称张昌宗为皇帝炼丹有功,使其免于处罚。左补阙戴令言因此作《两脚狐》讽刺杨再思的谄媚行径,称其“如狐媚惑主却长着人形”。
提示:该词属于古汉语典故,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评论中。
《两脚狐》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行为像狐狸一样狡诈和狡猾。这个成语中的“两脚”指的是人的两只脚。一般来说,狐狸是四条腿行走的,而人只有两条腿,因此把人的行为比喻为狐狸是强调其狡猾和机智。
《两脚狐》这个词的部首是“犭”,笔画数为5。
《两脚狐》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和民间传说。在这些故事中,狐狸常常被描绘为具有狡诈和欺骗性质的动物。人们通过比喻人的行为为“两脚狐”,来批判那些行为狡猾的人。
《两脚狐》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兩腳狐」。
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两种常见的写法,分别是「兩腳狐」和「倆脚狐」。
他的行为像是一只《两脚狐》,总是暗地里搞小动作。
狡猾、狡诈、欺骗、机智、行为
狡诈、奸诈、狡猾、狡滑、诡计
笨拙、憨厚、直率、坦诚、真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