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蠹的意思、尘蠹的详细解释
尘蠹的解释
被尘土污染,蠹虫蛀坏。形容陈旧破烂。《新唐书·后妃传下·肃宗皇后吴氏》:“后入謁, 玄宗 见不悦,因幸其宫,顾廷宇不汛扫,乐器尘蠹。” 宋 张耒 《夏日》诗之二:“满案诗书尘蠹甚,故应疏懒过炎蒸。”
词语分解
- 尘的解释 尘 (塵) é 飞扬的灰土:尘土。尘埃。尘垢。尘芥(尘土和小草,喻轻微的事物)。粉尘。烟尘。甚嚣尘上。望尘莫及。 佛家、道家指人间:红尘。尘世。 笔画数:; 部首:小; 笔顺编号:
- 蠹的解释 蠹 ù 蛀蚀器物的虫子:蠹虫。木蠹。书蠹。蠹鱼。 蛀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蠹蛀。蠹害。蠹弊(弊病,弊端)。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尘蠹”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尘”和“蠹”两个单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以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来理解:
-
字面义:
- 尘: 指灰尘、尘土。指物体表面因长期无人打理而积聚的细微污垢。
- 蠹: 指蛀虫、蠹虫。特指蛀蚀书籍、衣物、竹木器物的昆虫,如蠹鱼(衣鱼)、蠹虫等。
- 尘蠹: 因此,其字面意思是指灰尘和蛀虫。它形象地描绘了物品(尤其是书籍、字画、器物等)因长期闲置、疏于保管而遭受的两种主要损害:被灰尘覆盖和被蛀虫蛀蚀。例如:“古籍久藏于阁楼,饱受尘蠹之苦。”
-
引申义:
- 基于字面义,“尘蠹”常被用来比喻事物因长期废弃、无人问津而逐渐衰败、湮没无闻的状态。它带有一种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珍贵之物被遗忘或毁坏的感伤意味。
- 常用于描述书籍、典籍、文献、文物、旧物等。例如:“那些珍贵的史料,恐已尘蠹于故纸堆中。”
- 有时也用于比喻人才被埋没、才华不得施展,如同被灰尘掩盖、被蛀虫侵蚀般被忽视和消耗。例如:“贤才若不得其用,终将尘蠹于乡野。”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
- 对“尘蠹”的解释通常包含其字面义(灰尘和蛀虫)以及引申义(比喻废弃、毁坏或埋没)。该词典是汉语词汇解释最权威、最详尽的工具书之一。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可查阅纸质版或权威在线版本如 汉典网 的相关词条)。
- 《辞源》:
- 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词源的辞书,《辞源》会着重解释“尘蠹”的古义及其在文献中的使用实例,强调其“被尘封虫蛀”的本义及引申出的“废弃、毁坏”之意。
- 来源参考: 《辞源》(商务印书馆出版)。
- 《现代汉语词典》:
- 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使用的重要词典,其对“尘蠹”的解释会更侧重于现代语境下的理解,即“灰尘和蛀虫”,并可能点明其常用于形容书籍、字画等被损坏的状态。
-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学例证参考:
- 宋代诗人陆游在《曝书》诗中写道:“尘蠹 文字忧,力耕禾黍熟。” 这里的“尘蠹”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书籍被灰尘和蠹虫侵蚀的忧虑。
- 来源参考: 陆游《剑南诗稿》。
“尘蠹”一词的核心含义是指物品(尤指书籍文献)因长期闲置而遭受灰尘覆盖和蛀虫蛀蚀的破坏状态,并由此引申出事物被废弃、埋没、衰败的深层寓意。
网络扩展解释
“尘蠹”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chén dù,其核心含义为被尘土污染且遭蠹虫蛀蚀,形容物品因长期未妥善保管而变得陈旧破烂的状态。
详细解释:
-
字面含义
由“尘”(尘土)和“蠹”(蛀虫)组成,字面指物品被灰尘覆盖且被蛀虫侵蚀,引申为因长期闲置或疏于维护导致的破败。
-
使用场景
- 形容物品:如古籍、乐器等长期未使用或未清洁的物件(例:《新唐书》提到“乐器尘蠹”)。
- 比喻意义:可引申形容人因疏于自我提升或维护而显得颓废。
-
文学引用
宋代张耒在《夏日》诗中写道:“满案诗书尘蠹甚,故应疏懒过炎蒸”,通过“尘蠹”描绘诗书因疏懒而积灰生虫的情景。
注意:
- 部分网页提到该词出自《史记·李斯列传》,但更权威的文献(如《新唐书》)显示其实际用例来自唐代及宋代诗文,需注意区分来源准确性。
别人正在浏览...
编揑不定方程餐氊使侧径长锭超达焯烁大羹大尉登曜地邻胴部二丙迩文坊局焚池封胡遏末疯魔锋炭奋襼干构皓手化饭花利画轮车环逼活财神贱位交穷金棺经营惊蛰瘠气厥症寇钞柳信虑恐霾曀马訾水门下掾木槵目指气使南辕栖鹤轻碧七札拳技群动茸密三千世界三吓头声采盛代十位手足胼胝爽惑双绶舜日尧天无取相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