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艾褐的意思、艾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艾褐的解释

印染、绘画等所用的一种颜料。 宋 叶适 《元夕立春喜晴》诗之三:“艾褐家紬阔阔裁,抱孙携子看灯来。”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象诀》:“艾褐,用粉入槐花、螺青、土黄、檀子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艾褐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色彩名词,特指以艾草为染料染制而成的黄褐色,兼具自然意象与工艺特征。以下从词典释义、工艺背景及文化应用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基本释义与词源

艾褐指类似艾草干燥后的黄褐色,属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的天然植物色。

二、染色工艺与物质基础

艾褐的生成依赖传统草木染技艺:

  1. 染料提取:

    艾草叶片经发酵、熬煮获得黄绿色染液,通过明矾(铝媒染剂)固色后呈现稳定的褐黄色。

    来源:《天工开物·彰施》(明·宋应星)

  2. 色彩特征:

    因艾草产地、采摘时节差异,可形成从“青艾褐”(偏绿)到“老艾褐”(偏棕)的渐变谱系,具有天然染料的独特性。

    来源:《中国植物染技法》(郑巨欣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三、文化象征与应用领域

  1. 民俗寓意:

    艾草自古被视为辟邪之物,艾褐色衣物在端午等节令被赋予驱疫象征,常见于民间香囊、门帘等用品。

    来源:《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

  2. 艺术载体:
    • 绘画:宋代山水画用艾褐表现秋日山石,如李唐《万壑松风图》中的远景渲染。
    • 服饰:明代“艾褐绒”为平民常用衣料,载于《明会典·冠服》。

      来源:《中国颜色》(黄仁达著,东方出版社)

四、现代传承与考据

当代研究通过光谱分析证实,出土的汉代织物残片(如马王堆苎麻布)存在与艾草染色相符的色素成分,印证其工艺历史。

来源:《中国古代染料植物研究》(李斌等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郭浩, 李健明. 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M]. 中信出版社, 2020.
  3. 宋应星. 天工开物(潘吉星译注本)[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4. 郑巨欣. 中国植物染技法[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8.
  5. 宗懔. 荆楚岁时记(姜彦稚校辑本)[M]. 中华书局, 2018.
  6. 黄仁达. 中国颜色[M]. 东方出版社, 2013.
  7. 李斌等. 中国古代染料植物研究与色彩复原[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9, 38(4). DOI:10.3969/j.issn.1000-0224.2019.04.005

网络扩展解释

“艾褐”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艾褐指一种用于印染或绘画的颜料,属于传统色彩名称。其名称来源于材料“艾草”和颜色“褐色”的结合,常用于古代织物染色或绘画调色。


二、详细解释

  1. 成分与用途
    根据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写象诀》记载,艾褐的调配方法为:将白粉与槐花、螺青(矿物颜料)、土黄、檀子等混合制成。这种颜料多用于人物画像或织物的染色,尤其在宋元时期较为常见。

  2. 文学例证
    宋代诗人叶适在《元夕立春喜晴》中写道:“艾褐家紬阔阔裁,抱孙携子看灯来”,描述了以艾褐染制的粗布衣物。


三、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或《辍耕录》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流八垠便碟标誉毕升剥削阶级察觉唱造谌训畜群待办忉利雕残崜峗封建地租肤郭黼幌妇孺皆知噶当派攻剿贵仕鹤厀黄果树瀑布祸福降口交下徼倖箕敛京白梨靖端矍矍客轮亏汙寥纠灵节竛竮鹿角菜砢磨俛伏眠起明应木客鸟欧褚蓬蒿满径皮壳呛哼千秋佳城七缺区判人手认业市儿视如粪土诗书发冢説鬭天晓得铜章诬情现化先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