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缭绕纠结。《淮南子·本经训》:“焜昱错眩,照耀辉煌,偃蹇寥纠,曲成文章。”
“寥纠”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liáo jiū
注音:ㄌㄧㄠˊ ㄐㄧㄡ
词义:形容事物缭绕纠结的状态,多指线条、纹路或结构复杂交缠。
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本经训》:
“焜昱错眩,照耀辉煌,偃蹇寥纠,曲成文章。”
此处“寥纠”形容器物纹饰的繁复缠绕之美。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汉语词汇的深层用法,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解析资料。
寥纠(liáo jiū)是一个成语,意为微小的瑕疵。形容事物的错误或缺陷非常微小,难以察觉。
寥纠的拆分部首是寸(cun)和纟(sī),寸表示与尺寸、长度相关,纟表示与纤维、线相关。根据《康熙字典》,寥的总笔画数为10,纠的总笔画数为8。
寥纠起源于《礼记·大学》:“君子尚筋骨,谨小慎微,寡过,寡过,不入于寥纠。”意为君子贵重视骨肉之间的关系,小心谨慎,少犯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是微不足道的错误。
寥紤(liáo jiū)是寥纠的繁体字,拼音相同,意思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对于“寥纠”这个词,以前的写法中“纟”与“糸”的形状相似,都是用来表示“缝线”的意思,因此,“纠”曾经被写成“紤”。
他的文章几乎没有寥纠的错误。
寥若晨星、寥寥数语、慈乌反哺寥寥十几名学生,寥寂无人。
微小的瑕疵、不重要的错误、细碎之过
重大错误、严重缺陷、致命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