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曲解法律条文,妄生不实端绪,以加重人罪。《汉书·宣帝纪》:“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释非,以成其罪。” 颜师古 注:“谓分破律条,妄生端绪,以出入人罪。”
析律贰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故意割裂、曲解法律条文,怀有二心以谋取私利的行为。以下从语义溯源、历史语境及权威释义三方面解析:
析律
“析”本义为劈开木材(《说文解字》:“析,破木也”),引申为分割、拆解;“律”指法律条文。合指割裂法律文本,断章取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析”字条。
贰端
“贰”意为二心、不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贰乃辟也”);“端”指事端、念头。合指心怀异志,蓄意制造事端。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版)“贰”字条。
该词源于汉代法律实践,特指官吏利用法律漏洞徇私舞弊。如《汉书·宣帝纪》载:“吏或营私烦扰,析律贰端,深浅不平。”指官吏曲解法令、制造不公。
来源:《汉书》卷八·宣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语大词典》
明确释义为:“谓割裂曲解法律条文,随意增减罪名,以谋私利。”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版,第6卷,第1024页。
《中国古代法律用语辞典》
强调其法律后果:“属司法渎职行为,历代律典对此类‘出入人罪’者严惩。”
来源: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版,第287页。
该词在现代语境中,引申为任何故意歪曲规则、双重标准的行为,尤其在司法、行政领域具有警示作用,强调法律执行的统一性与公正性。
来源:张志毅《汉语成语考释辞典》(商务印书馆,2015版)第892页。
“析律贰端”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官吏滥用法律条文、徇私枉法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曲解法律条文,故意割裂或增减法律内容,通过制造不实依据来加重或减轻罪名,达到徇私枉法的目的。
该成语不仅强调对法律条文的曲解,更揭露了权力者利用法律漏洞操控司法的腐败本质,具有警示意义。
艾符阿罗耶白铁树白麞傍隣保护人罢职标态鱍鱍布素才义残败承头趁欲舛杂催归代官宕延稻鳖二崤管束寒樱横通秽穴艰难玉成见知家乡解囊隽乘讵能聋聩龙马精神笼鞋鞔鞮毛炮面无惭色抹得开甯封溥大乾燥琼乳柔爱森罗沙萝卜蝨目鱼视生拾踊霜毫水引饼梳头妮子鼠尾蒜气堂头和尚嗢噱文绶污宫五经笥舞马小崽子犀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