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白的獐子。古代以为祥瑞。《宋书·符瑞志中》:“白麞,王者刑罚理则至。”《北史·令狐熙传》:“在州获白乌、白麞、嘉麦,甘露降于庭前柳树。”《辽史·太宗纪上》:“己亥, 南京 进白麞。”
“白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基本解释
指色白的獐子(獐子是一种小型鹿科动物)。白色獐子在自然界较为罕见,因此古代被视为祥瑞之兆,常与政治清明、刑罚得当等社会状态相关联。
文化象征
根据《宋书·符瑞志中》记载:“白麞,王者刑罚理则至。” 古人认为白麞的出现是君主施行公正刑罚、治理有方的象征。此外,《北史·令狐熙传》提到地方官员治理有方时,白麞与白乌、嘉麦等祥瑞一同出现,进一步强化了其吉祥寓意。
历史记载
除上述文献外,《辽史·太宗纪上》也记录了南京(今北京地区)进献白麞的事件,说明这一现象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具有仪式性意义,常被用于彰显统治合法性或地方政绩。
白麞是古代中国文献中记载的白色獐子,因罕见而被赋予祥瑞内涵,多与政治治理、自然和谐等观念相关联。其记载多见于史书“符瑞志”类目,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解读。
白麞(bái zhāng)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是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白”和“麞”。下面将对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详细解释。
白麞的拆分部首是白字的“白”部,它是一个独体字。白麞的总笔画数为19画。
白麞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南山诗》中。它形容一种神秘的动物,被形容为一种美丽的白色野鹿,象征着纯洁和祥和。
白麞在繁体中通常被写作“白麞”,与简体写法一致。
在古代汉字中,白麞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没有详细的古代文献记载,具体的古字写法无法确定。
1. 这幅山水画中,画家巧妙地描绘了一只仰望的白麞。
2. 传说中,只有纯洁无瑕的人才能驯服白麞。
1. 麞首白额 (zhāng shǒu bái é):形容麞的头颈上有白色斑点。
2. 麞皮 (zhāng pí):白麞的皮毛。
白麞的近义词包括: 白鹿、白鹿皮、白鹿角。
白麞的反义词是黑麞,指代一种黑色的麞。
【别人正在浏览】